制鞋業崗位“邊招邊流失”現象明顯
各市節后用工需求調查這兩天陸續公布。雖然受整體經濟影響,今年部分行業用工需求有所下降,企業崗位有所流失,但無論蘇南還是蘇北,節后還是需要大量招工。和往年一樣,需求量最大的,不是高學歷人才,而是一線操作工。
蘇州市對1000家不同規模的企業調查顯示,節后該市招工需求量為21.6萬人,主要工種集中在紡織服裝、電子電器、機械設備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其中“無技能要求”勞動力需求占60%。無錫市抽查的730戶企業年后計劃招聘7萬余人,主要集中在電子電器業、機械制造業、紡織業、光伏能源業和制衣制鞋業等一線生產崗位。揚州市350家企業節后招工3.96萬個,其中49.90%的崗位對勞動者無技能要求,所缺崗位主要集中在服裝縫紉、機械加工、電子操作等行業。
蘇州市人社局一位參與調查的工作人員認為,調查中企業“無技能要求”勞動力需求占比高達六成,并不說明企業淡化了對員工的技能要求,而是反映了由于當前作為企業用工主力軍的外來人員流動性較大,導致大部分企業為滿足生產需要,在招工上不得不先招人后培訓。
崗位的流動性到底有多大?以蘇州為例,近三年來勞動密集型企業年度離職率一直居高不下:2011年為35.5%,2012年為37.2%,2013年累計離職人數為32.3萬人,離職率達36.2%,其中本地員工年度離職率僅為16%,外地員工年度離職率高達40.5%,使企業不斷陷于缺員與招工的循環之中。
不僅蘇州,傳統勞務輸出地的職工離職率也很高。宿遷市的調查顯示,半數以上企業反映,企業一年招工總數和流失人數持平。70%企業要長年招工進行儲備,“邊招邊流失”現象明顯。
農民工為何頻繁跳槽?
省社科院區域研究中心經濟學博士周睿認為,現在進城打工的主體已經是二代甚至三代農民工,與父輩相比,他們沒有了掙錢養家的生存壓力,更看重職業潛力、晉升機會。如果現有工作不能滿足要求,跳槽在所難免。加上和建筑業、房地產業相比,這幾年機械制造、電子電器、服裝鞋帽等一線操作工崗位一直存在工作時間長,待遇偏低問題,對于年輕人越來越缺乏吸引力。
面對招工難,勞動密集型企業也努力尋找出路。蘇州此次調查的1000家企業中,有322家已經制定了轉型升級舉措。“生產能力向其他地區轉移”的有68家,占6.8%,該類企業平均擁有員工1324人,遠高于調查平均水平,反映出用工量大的企業逐人力資源而遷的動向,主要是紡織服裝、電子電器、機械設備等勞動密集型企業。
但周睿認為,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傳統勞務輸出地也會出現缺工,逐人力資源而遷的梯度轉移也不是長久之計。企業應主動謀求技術革新和結構轉型。通過不斷加大技改投入,引進和使用科技含量高和自動化程度高的生產設備,減少對密集勞動力的過分依賴。另一方面,應加快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結構轉型,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等產業發展,從而降低對勞務的需求,緩解用工壓力。
在就業部門工作多年的宿遷市就管中心主任張永生呼吁,一些老板與其年年喊招工難,不如在善待員工方面多下功夫。在宿遷,工資待遇好,內部管理完善,注重人性關懷的企業很少缺工,招工難的企業大多是那些工資待遇低,不給員工繳納社會保險的季節性、臨時性工種。
“農民工頻繁跳槽與農民工在城市缺乏歸屬感也有關系。”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吳亦明認為,與父輩打工掙錢回家不同,年輕一代農民工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扎根城市,但現在很多年輕人在城市沒有應有的社會保障,同工不同酬,對企業沒有歸屬感。加上城市高昂的房價,讓他們在城市看不到未來,沒有歸屬感就業自然難穩定。城市管理者更該從城鎮化的視角來緩解外來人口的流動性問題。農民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強了,并把自己當成了城市的一分子,在一個城市、一家企業的就業就會穩定下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