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鞋師傅”奚甫岳揭秘一雙好鞋的秘密
奚甫岳,1957年出生,無錫人。在制鞋廠工作了35年,現(xiàn)在專門負責鞋子的評檢和售后工作 /晨報記者 楊眉
奚甫岳的左手拇指特別大,頸椎也不太好。
他是一個 “皮鞋師傅”,做了三十多年的鞋子。
一雙鞋子給他,一眼就能看出它有什么問題。如今,這眼力是他的“吃飯家什”,為出廠的鞋子把關。
幾十年前,他的服務更加直接。一個男青年興沖沖地要和女朋友約會,腳上擦得蹭蹭亮的皮鞋,是奚甫岳一針一針縫制出來的。
他還記得,很長時間里,上海人很喜歡一款“83鞋”。賣價18.6元,而成本就要達到十二三塊,“那個時候企業(yè)講究質(zhì)量。 ”
本期“服務上海三十年”,一起認識制鞋工匠奚甫岳。
奚師傅教你怎么買鞋子
喜泰路,是條窄小的斷頭路。
這條僅有幾百米的小路上,曾有兩家皮鞋廠,不過另一家早就倒閉關張了,廠房成了一家集團公司的倉庫。存活的那家皮鞋廠離路口不遠,從路口往里走兩步,就能在右手邊看到一扇鐵門,門邊掛著“上海藍棠博步皮鞋有限公司”的牌子。
鐵門一看就已經(jīng)有點年份了,黑色、鏤空花的式樣。推開鐵門往里走,會感覺,時間停滯在1980、1990年代,似乎沒有再走過。兩幢五層樓的廠房相對而立,墻面沒有修葺過,保持著過去土黃色的水泥面,四四方方的老鋼窗鑲嵌在墻面上。墻壁上爬滿了爬山虎,由于天氣陰冷的緣故,綠葉還沒有長出來,只露出著光禿禿的枝蔓。
這是很典型的1980年代老廠房的模樣,要不是院子里停著一排汽車,還真會讓人對時間心生困惑。
靠里那幢房子的一樓,進門就是一個大房間,一推開門就看到堆著一大摞鞋盒。這個房間的層高很高,足有四米多,房間內(nèi)空落落的,除了鞋盒之外,主要的物品就是靠窗擺放著一排辦公桌。窗戶仍然是那種老鋼窗,大概是在一樓防范盜竊,所以又密密地加上了很多橫桿。奚甫岳就站在窗戶前,手里拿著一雙黑色船形女鞋。
他先把中指直直地放在鞋子的后幫內(nèi)部,看了看,然后把兩只鞋子的正面貼合在一起,鞋頭對著鞋頭,后幫對著后幫。接著,他把鞋子翻個身,讓它們的背部緊密貼合。這樣比對完了之后,他又拿起鞋子的正面,舉到視線水平線的位置,像打槍瞄準目標一樣直直地看過去。之后他又仔細看了看鞋子后幫外部的那根縫線,再把兩只鞋子平放在桌子上,用食指按壓在皮鞋后幫的頂部,稍稍用了一點力,鞋子穩(wěn)穩(wěn)地沒有動。
整套動作奚甫岳做得很熟練,耗時不過兩三分鐘,當所有程序都做完后,他拿起桌上的紅色印章,在鞋盒的里部敲了上去,這個印章上刻著他的名字。“誰做評檢,就要敲上誰的名字,這樣如果有售后質(zhì)量問題,就可以找到評檢員。”
奚甫岳現(xiàn)在在公司做評檢和售后的工作。他穿著一件藍色的長袍工作服,中等身材,臉圓圓的,憨厚少語。自從1979年頂替父親進廠做學徒以來,奚甫岳在制鞋行業(yè)已工作了整整35年。“他們這樣的老師傅拿到一雙鞋,一眼就能看出鞋子的問題在哪里。”藍棠博步皮鞋有限公司的總經(jīng)理趙躍庭說。
星期日周刊記者(以下簡稱“星期日”):奚師傅,剛剛我仔細地看了您檢查皮鞋的過程,說實話,里面的很多門道我都看不懂,比如說,你把手指放在鞋子后幫內(nèi)部,這是為了做什么檢查呢?
奚甫岳:鞋子的后幫很重要,如果幫太低,那就會不跟腳,如果太高,就會磨到腳后跟的皮,走路會痛。當時我做學徒的時候,師傅就跟我說了他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把中指放進去,后幫的高度到第二個指節(jié)處,那就是正好的。
星期日:這很有意思,我想我以后買鞋的時候,可以活學活用下這個經(jīng)驗。除了這點之外,要檢查一雙鞋子合不合格,好不好,還有哪些步驟呢?
奚甫岳:從我們廠里檢查來說,首先要把鞋盒和鞋子內(nèi)部的貨號對一下,如果這個不對,那么這雙鞋子做得再好也沒有用。然后要把鞋子的各個部位都對一下,鞋面、鞋跟高度要一樣,鞋子的口門大小要一樣。還有一個重要的“三點一線”,后幫的點,鞋面中間和鞋頭的點要保持三點一線。把鞋子平放在桌子上,手放在后幫上口,用力一搭,如果鞋子穩(wěn)穩(wěn)不動的話,那說明這雙鞋的底部做得很平。我們檢查的時候還要看一下,外表面有沒有膠水,鞋子的里面有沒有平整。
星期日:這些都是你們檢查鞋子合不合格的必要步驟,那我很想再了解一些實用的。如果你去買鞋,你還會關注哪些地方?你也知道,現(xiàn)在商場里,一雙鞋子動不動就五六百元,一雙靴子都是千元以上,可普通消費者根本不知道鞋子的材質(zhì)和做工是不是值這個價格,我很想知道,你怎么挑選一雙性價比高的鞋子?
奚甫岳:鞋子的皮質(zhì)很重要,我們做的時間長了,手一撳,大概就知道這個皮好不好。一般來說,皮要沒有疤疤點點,手撳下去,不會皺起來,這樣的皮就算好皮。而且要看整雙鞋子的材料是否搭配均勻,有的鞋子就鞋頭部分用了好皮,但后面的部分和鞋子里部的輔料都用的差料,這要辨別一下。鞋子除了材質(zhì)重要外,穿著的舒適度也是很重要的,鞋子的前幫,即鞋頭部分按下去,要有硬有軟;鞋子的后幫要上面軟,下面硬,這樣就不容易變形,穿著也會很舒服。
一雙手拿出來,一看就知道你是做鞋底的
現(xiàn)在的皮鞋生產(chǎn),和奚甫岳當年做學徒時,已大相徑庭。由于人力成本的關系,“藍棠博步”的皮鞋生產(chǎn)大多已轉(zhuǎn)到定牌生產(chǎn),所進行的都是大規(guī)模的機器生產(chǎn)。喜泰路上廠房的三樓生產(chǎn)車間,現(xiàn)在專做少量的“私人定制”,只有這間車間,還多少保留著1980年代做鞋車間的樣貌。
一進門,就能看到一排排的金屬架,和圖書館內(nèi)的書架差不多,區(qū)別在于,這里的架子上放滿了鞋楦(做鞋用的模型)。每一雙楦都“傷痕累累”的,在不同部位粘著一些棕色的粘紙。據(jù)介紹,這是代表每個人不同的腳型,有的人腳背厚一點,就在楦的腳背處貼上粘紙,有的人腳掌窄,就要把楦磨小一點。
說它是一個車間,不如說它是個工作間更為合適,因為里面并沒有什么機器。房間內(nèi)擺放著兩張長桌子,上面都是各種皮料,有的是牛皮,有的是蛇皮,居然還有一種是鴕鳥皮。一個年輕的女工拿著一張鞋面,正在拿針縫合,一位五六十歲的老師傅戴著眼鏡坐在一張低矮竹凳上,用剪刀剪著鞋樣。
“這個車間比我們當時的可寬敞多了。”奚甫岳回憶說。1979年,他頂替父親進了博步皮鞋廠,這是一家很有歷史的皮鞋廠,和“藍棠”一樣,創(chuàng)始于1940年代。
學徒工進廠,有三個工種等著他們——底部工、面部工,裁斷工。男青年進來,幾乎都被安排去做底部工,因為這是一項非常需要體力的工作。奚甫岳舉起雙手說:“那個時候,我們手上都是老繭,也常常被釘子拉傷。一雙手拿出來,一看就知道你是做鞋底的,因為左右兩個大拇指的大小都是不一樣的。左手的大拇指要大很多,因為它總是更需要用力。”
在奚甫岳的記憶中,底部車間彌漫著一股皮革的味道。那時工廠在南京西路,他當時的家住在石門一路,每天早上7點左右他就走路去上班了,遠遠早于所規(guī)定的8點上班時間。“我們那時候?qū)ぷ鳑]選擇的,也沒挑剔的,只有自己去適應這個工作。分配到這個車間,就要把這個活做好。”
工廠設在市中心,地方不大,為了更大限度地利用空間,一層樓面被隔成兩層,下面做車間,上面堆放貨物。 {page_break}
一樓的車間大概有四五十平方米,放著幾張長長的桌子。工人們就面對面坐著,忙手上的活。他們坐的凳子都很矮,這是為了便于用力。“我們做的時候,要把鞋子的底部放在膝蓋上,手配合著腳一起用力,如果凳子高,就用不出力道了。所以做鞋的人,時間長了,頸椎總有點問題。”底部工所做的鞋底,是鞋子中最難也最重要的部件,全部靠手工做,工作效率是不高的,那時一個熟練的工人一天只能做出兩雙鞋的底部。
星期日:你們做學徒工的時候,要學習多久,才能掌握做鞋子的技巧?
奚甫岳:我們那時一般要學習兩年,才能獨立操作。廠里會安排技術(shù)好的師傅帶學徒,手把手地教我們。
星期日:你還記得你的師傅嗎?他是怎么樣的人?
奚甫岳:我的師傅叫黃連郎,帶我的時候已經(jīng)50多歲了。我記得我進廠過了四五年,他就退休了。他長得和我差不多高,1米75左右,蠻嚴格的。那個時候,鞋廠的師傅大部分都很兇、很嚴格,脾氣不好的,生氣的時候會順手抄起桌上的楦砸人。這些老一批的師傅大多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當學徒的,也是經(jīng)過了嚴格的訓練,學了四五年才出師獨立操作,所以他們多少延續(xù)了舊社會師傅的脾氣。我的師傅倒不打人,但如果你做得不好,他會罵的:“人家做得好,儂哪能做勿好。”如果我們起沿條 (就是把底部和鞋面縫合在一起)的時候偷懶,本來應該縫50針的,卻縫了45針,他會拿起剪刀把線剪斷,讓我們重新做。
星期日:師傅有沒有讓你佩服的地方?
奚甫岳:師傅做鞋子更多的是靠靈感,技術(shù)好像是沒有標準的,但是他有一些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會告訴我們。你可以看看你的鞋子,鞋跟靠外面的部分還不是磨損得更多?(記者脫下鞋子看了一下,果然如此,鞋跟偏向外部的地方明顯磨去了一塊)師傅告訴我們,人走路,大部分都是腳往外撇的,那么在做鞋子放“后支跟”和“前包頭”的時候(奚甫岳拿出一塊硬板紙,把它夾在后幫以及鞋頭兩個部位的鞋面和鞋里之間)就有一個技巧,凡在鞋頭的位置要里短外長,放在鞋跟的位置要里長外短,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護鞋子。
還有那時候的皮硬,我們拉幫的時候最害怕碰到豬皮和硬牛皮,拉的時候手非常疼,還常常拉不平整,師傅告訴我們,可以用點溫水,把皮放在里面軟化一下,就好弄一點。
師傅所說的這些技巧都是經(jīng)驗總結(jié),沒有理論,但它其實是和理論緊密相關的。1985年我被廠里派去參加上海鞋帽服裝協(xié)會舉辦的培訓,那里的老師就把師傅們的感覺、經(jīng)驗理論化了,給出了很多數(shù)據(jù)。比如我之前所說的后幫兩個指節(jié)的高度,就有了量化的數(shù)據(jù),還有起沿條時的縫線密度,也有數(shù)據(jù),40碼的男鞋針數(shù)要達到40針。有了數(shù)字之后有助于我們進行質(zhì)量把控,不用再像師傅那樣,檢查下來發(fā)現(xiàn)不合規(guī),就把線剪掉,現(xiàn)在一開始就可以告訴工人,需要達到多少針,讓他們做的時候心里有數(shù)。
以前實價實貨,買東西沒那么多擔心
奚甫岳進廠的時候,師傅帶著6個徒弟。漸漸地,他在其中顯露出自己在技術(shù)上的能力來。“那個時候,好像是很樸素的想法,如果別人學好了,自己沒學好,會自卑的。而且?guī)煾档姆椒ㄊ呛苤苯拥模绻阋恢弊霾缓茫蜁涯惴旁谂赃叄唤o你做輕松的活,那這個時候感覺是很不好的。”奚甫岳不想要這種失落的感覺,所以他是很賣力的。廠里4點下班,但他還會在那里留到晚上七八點點,做不好的技術(shù)一遍遍地重復,直到熟練為止。
奚甫岳也就在當時注重生產(chǎn)質(zhì)量的時代凸顯出來,1982年被任命為車間主任。
星期日:你說,1980年代是很重視生產(chǎn)質(zhì)量的,你是怎么感受到這一點的?
奚甫岳:我們那時候有很多考試,一種是廠里舉行的,有各個等級的工種可以讓大家考,從3級工考到8級工。我記得考7級工的時候,就有點像比賽了,一雙鞋子給你,你要說出鞋號。同時會拿出幾雙鞋子,讓你一條一條寫出它們的問題。還有一種考試是鞋帽服裝協(xié)會舉辦的,不同廠里的工人被派去考試,看誰的技術(shù)更好。那時還有一個項目是互相評檢,就是我們?nèi)e的鞋廠進行評檢,別的鞋廠派人來我們這邊檢查。我曾去過長寧皮鞋廠,他們拿出男女鞋各5雙,讓我們來挑問題,這樣互相評檢的好處是:陌生人來,就直話直講,不會包庇的。
星期日:這么重視生產(chǎn)質(zhì)量,那時的鞋子質(zhì)量肯定是很不錯的?
奚甫岳:1980年代,流行一雙黑色系帶的男士皮鞋,一雙賣18.6元,你知道成本要多少嗎?要十二三塊,工廠毛利是很低的。那個時候企業(yè)好像不講究很大的毛利,只講究質(zhì)量。現(xiàn)在買東西,我們老百姓有時候會擔心,這個東西到底值不值這個價,但以前,是實價實貨,沒那么多擔心。18.6元的皮鞋是牛皮做的,很舒服,很透氣。而之前還流行過一種叫“765皮鞋”,價格是7塊6毛5,它是用豬皮做的,很硬,穿著也很悶,確實是一分價錢一分貨。

2、本網(wǎng)其他來源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quán)等問題需要與本網(wǎng)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nèi)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wǎng)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