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失效廣告看奧運營銷
奧運營銷一直以來是中國企業品牌最為興奮的事件,也是眾多國人津津樂道的,這百年一遇的盛事,讓多少企業爭得頭破血流。但是,也許是缺少經驗,很多企業發現奧運來得這么快,臨到開幕了我們才發覺準備的還不夠充分。
一個企業要完整地導入奧運營銷,一般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奧運前一至三年時間的準備和傳播;奧運期間的傳播達到高潮;奧運后的營銷鞏固;說得形象點,奧運前要讓新消費群看到;奧運期要讓新消費群記住;奧運后則要讓新消費群來購買。
但是,并不是所有品牌都適合奧運營銷的,更不用說那些中小企業,很可能是奧運之時就是破產之時,奧運也許并不是象有些企業所想得那么有效。據初步統計,80年代以來,所有贊助奧運的各類企業中,40%以上的企業在當年主推區域銷售增長20%以上,但利潤卻同比減少20%。這是特別值得思考的。
北京奧運的企業贊助共有這么幾個層次,全球合作伙伴、中國合作伙伴、贊助商、獨家供應商和供應商。其中,全球合作伙伴的門檻大約是4億元人民幣,中國合作伙伴門檻大約是2億元,贊助商是8000萬元,獨家供應商是4000萬元,而普通的供應商也需要1400萬元以上。從這里可以看出,光光是贊助,就不是普通企業承受得起的,更何況還要有配套的營銷費用。
根據奧組委官方公布的數據,2008年北京奧運贊助商共有62家,按照公眾關注程度,傳播知名度較高的我以為無外乎這么幾家。金龍魚、海爾、伊利、阿迪達斯、中國移動、中國銀行、聯想、可口可樂;以上幾家相對來說是奧運營銷做得較好的案例。
那么什么品牌適合做奧運營銷呢?我以為不外乎兩種,除了這兩種外,其它企業還是少碰為好,因為投入產出太不對稱了。第一種是急需品牌形象提升的大品牌,在這個萬眾矚目之時集中投入是最快的,特別是那些品牌形象有所老化的企業;第二種我以為是有一定實力企業的新品或賣點推廣,因為奧運是新品快速推廣的最好平臺。
不管是產品還是傳播形式上,奧運傳播一定要做到“出位出位再出位,集中集中再集中”,。因為這這么一個萬眾打破腦袋往里擠的舞臺上,噪音大是其最大特點,能夠爬到這個平臺的,都不是吃素的,消費者憑什么只注意你一個人物呢?
現在,奧運已經快過半,奧運期間的各類贊助品牌的傳播和廣告,這些企業的奧運營銷到底做得怎么樣呢?通過廣告可以看出營銷的效果,我們來分析一下幾個高關注度品牌的奧運傳播得失。
金龍魚,是2008北京奧運會的食用油獨家供應商,我以為,這是北京奧運15家獨家供應商中傳播最到位的品牌,金龍魚提早一年半時間就開始進行奧運宣傳,特別是1比1比1的概念推廣,應該是暗合體育健康話題的。電視廣告加終端包裝是金龍魚出位的固定手段。
但是,在奧運真正到來之時,金龍魚對如何進行傳播可能遇到了分岐,是宣傳奧運供應商本身呢還是宣傳其它?最后我們看到的是這樣的一個中性的廣告:1萬多運動員獲得完善的食品,13億人獲得健康的食用油,等等。給人略顯平庸之感,大氣有之,但深度不足。13億的提法,我們發覺已經有許多品牌在使用,撞車現象非常明顯。我以為金龍魚在兩個方向上任選一個,做出極致來,也許效果更好。選擇一,專注于健康平衡的概念1:1:1,但可以與奧運運動項目掛鉤,讓健康平衡的概念以運動的形式再次深入人心。選擇二,抓住金龍魚是奧運食用油獨家供應商進行放大,把這一榮譽轉變為一個形象化的載體,聚焦“204個奧運代表團運動員專用健康食用油”這一核心概念,只要把這一點放大即可,沒必要混上13億人民。想想看,204個代表團住在奧運村,一同吃的金龍魚,完全可以把金牌運動員特供的金龍魚當然是品質最好的了傳播出去。
傳播,最忌諱的是點到即止,而不是集中突破。
再談談我們的海爾,作為北京奧運的贊助商,海爾進入21世紀后,其形象開始有老化的危險,相信海爾也已經意識到了,隨著兩年前海爾悄悄地把海爾標志改成了粉紅色,海爾也開始了其彩色戰略(從黑白色家電向彩色外殼家電轉變),但是如何能夠讓海爾品牌形象從黑白形象提升到彩色呢?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消費者意識到海爾品牌的升級變化呢?單單改變標志是沒用的,還要有產品支持,最關鍵的是要有品牌核心價值提升的支持。如果只是為了討好女性消費者對顏色的好感,我想海爾不至于冒這個險。
奧運應該是一次提升海爾品牌核心價值的最好機會,也是一次海爾國際品牌形象提升的最好機會,如何讓國際國內的消費領略海爾變色后的品牌價值提升,我以海爾可以做得更好。這一次奧運營銷海爾做得相對松散,有點為贊助奧運而贊助,為傳播奧運而傳播,缺少主題,至少沒有表現出海爾全新品牌升級的狀態,我相信海爾的完善準備,但臨門一腳總有欠缺之感。
聯想的模式這里也就不說了,其實聯想的表現與海爾差不多,但聯想投入的贊助費用卻比海爾多一倍。因為聯想拿到的是全球奧運合作伙伴。
我們再來看看伊利和蒙牛這一對老冤家,區別在于伊利是贊助商而蒙牛不是,但蒙牛的表現并不賴
整個2007年和2008上半年,伊利對奧運贊助的傳播投入完全把蒙牛06年前超女帶來的火力給壓制住了,蒙牛開發出特侖舒,伊利推出了金典,蒙牛開發了冠益乳,伊利推出了舒化奶。但在奧運來臨之時,伊利的贊助商身份表面上并沒有為伊利帶來了更好的優勢,特別是郭晶晶、劉翔、易建聯三大巨星的加盟也難以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因為伊利的舒化奶與奧運的價值聯結太散了。
反觀蒙牛,卻是不緊不慢,正式推出“中國牛”的傳播,恰好在節奏上暗合了蒙牛的三階段規劃論“蒙牛,中國牛,世界牛”。
作為北京奧運的中國合作伙伴,最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中國移動在奧運期間主推的是“12580”奧運咨訊服務平臺,不過作為一個新產品推出,12580在15秒里很難把功能解釋清楚,使得很多消費者不知道12580到底是做什么的,再加上中國移動的背書品牌效應更為突出,給人的感覺12580是售后服務電話而已。但事實上12580是中國移動推出的全方位的資訊服務平臺,這明顯是沖著114號碼百事通去的了。這應該算是中國移動借著08奧運進行的一次業務延伸吧。
我們一直認為,奧運是品牌國際化營銷的最佳平臺。
我一直看好的是北京奧運的中國合作伙伴,中國銀行,雖然由于VISA的存在,讓中國銀行很受傷,但中國銀行有很好的傳播題材,第一,中國銀行是第一家獲準在美國設分行,也是第一個開始國際接觸的國內銀行;第二,在許多國外國人的眼里,中國銀行就代表了中國的銀行;第三,國際化是中國銀行未來幾年確立的最大的戰略之一。從這些方面看,中國銀行完全可以在傳播上大有作為。但“中國銀行,與你共享體育顛峰時刻”很難讓人引起共鳴。
其實中國銀行完全可以從“中國銀行,中國很行”這個話題進行傳播,可以達到事半功倍之作用。我想,任何人(包括老外)都會理解這句話的內容和寓意。
在奧運品牌傳播方面,國際品牌的經驗確實比我們國內企業要突出,北京奧運的中國合作伙伴、阿迪達斯的廣告就給人以震憾的效果,與國內品牌的檔次區分非常明顯。我想,經過這次奧運會,阿迪達斯在中國的市場又將會迎來一次飛躍。
縱觀奧運史,奧運營銷成功的無非是兩類,國家品牌營銷和企業品牌營銷,我以為北京奧運是國家品牌營銷最成功的一屆,卻是企業品牌營銷最不成功的一屆,因為這一個平臺,基本上被國家完全壟斷,企業根本沒有機會,當奧運場館的絕大部分不允許進行商業活動時、當一個國家機構與一個企業面對面競爭時,敗下陣來的一定是企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