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加快網絡隱私保護立法
網絡的產生,便利了網民的溝通,但也使得網民的隱私受到了威脅。在這個意義上說,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為了發揚網絡的善,克服網絡的惡,本期《透視中國》欄目,我們專訪了長期關注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的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先生,請他解讀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問題。
“網絡必須給隱私留下足夠的空間”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個人隱私在網上被公開的現象逐漸增多,網絡對公民的隱私保護是否無計可施?
夏:網絡的開放性、公開性決定網絡上無隱私。這是由于,在一個人員出入皆沒有限制的空間,在一個沒有成員資格限制的群體,是沒有隱私可言的。因為在這里,正像騾馬大會一樣,是隱私傳播的淵藪,謠言產生的平臺。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限制網絡對個人隱私的侵犯?
夏:社會的法制性、管理性決定公民隱私的神圣性,決定了網絡需要隱私。網絡是IT技術創造的一種新的社會互動平臺和社會互動形式。作為一種新的社會聚合形式,網絡也要受法律的管理和約束,這就是說網絡也是需要隱私的。無隱私的社會聚合體是不牢固的,也是不可能持久的。網絡要想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必須給隱私留下足夠的空間。
“頹廢的社會環境是隱私危機的大背景”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有媒體把當下個人隱私頻頻被侵犯的現象形容為“中國的隱私危機”。您如何看待這一比喻?
夏:網絡隱私危機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它是當下社會綜合面的一個表現。一方面,中國道德價值體系在全線潰退,另一方面,一些有社會良心的人士在那里苦苦堅守,形成光明與黑暗的博弈與較量。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隱私危機與正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究竟有多大關聯?
夏:網絡隱私危機反映了中國誠信危機。誠信缺乏導致中國道德體系全面潰退。古人教導我們:感通之道以誠信為本。因此,誠信的缺失導致感通的斷裂。這種斷裂不僅表現社會人際之間,同時表現在個體與組織之間,而且表現在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網絡隱私危機表面上是人與網絡技術之間的危機,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的危機,是人際感通斷裂的表現和結果。
中國誠信危機又加劇了中國信任危機。中國信任危機是社會的經濟、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等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但誠信危機進一步加劇了中國信任危機。日益加劇的中國信任危機以及某些地方權威機構的濫判、誤判,造成了大眾見義不敢勇為、人人退而自保的頹廢氛圍。這種頹廢的社會環境是網絡隱私危機的大背景。
“出臺‘網絡隱私保護法’是當務之急”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絡時代如何來保護隱私?利用法律手段治理的可行度有多高?
夏:對于網絡上出現的侵犯隱私的行為,必須用關于網絡隱私保護的法律來保護。因此,出臺“網絡隱私保護法”就成為當務之急。“網絡隱私保護法”應該以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為基礎,結合網絡互動的新形式、新特點,詳細界定公民網上隱私的范圍和對隱私侵犯定性與處罰措施.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絡空間有很強的虛擬性,這會不會給保護隱私的法律實踐帶來困難?
夏:雖然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是網絡上所發生的行為和互動卻是現實的,。網絡馬甲是變化的,網絡演員卻是穩定的。雖然在網絡上“馬甲”是可以經常變化的,但網絡演員卻是穩定的,有固定的身份。制定網絡隱私保護法的前題前提是必須使網絡行為是可識別的。因此,這就需要建立從虛擬空間到現實社會的無縫對接認證制度,使虛擬空間的犯罪像在現實社會中的犯罪一樣可查、可防、可控。網絡隱私保護法立法的基礎是,必須仔細定義網絡隱私的邊界范圍、越軌與犯罪的定性標準及相應的處罰措施。只有解決上述兩個問題,才能使“網絡隱私保護法”的立法過程付諸實施。
同時,每一個網民都必須加強網絡自覺、提高網絡自律,克服窺探欲,重視網絡隱私的保護。不僅要重視對自己隱私的保護,而且,最重要的是,要重視他人的隱私權的保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別人侵犯你的隱私,請尊重別人的隱私先;你侵犯別人的隱私先,后你的隱私也不得保,這就是你我地位互換的辯證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