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電力交易價格上浮:“價格之手”能否解決供電缺口?
近日,上海、常州等部分城市的國網供電公司忙著辟謠電價上漲的傳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自8月1日起,“常州調整電價”“上海即將電費調價”的消息開始在一些社交平臺傳播。盡管記者咨詢兩地供電公司獲悉為“不實消息”,但有關電價上漲的討論熱度,近期還在不斷升溫。就在近日,又一地方提高了電力市場交易價格——寧夏發改委最新發文,允許煤電交易價格在基準價的基礎上可以上浮不超過10%。
今年以來,復雜的經濟和市場形勢為電力市場帶來諸多現實挑戰,為了電網調峰、緩解發電企業的經營壓力,電力價格機制的調整已在進行時。
電價波動開啟調峰嘗試
電價出現波動的信號早前就已經發出。
6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回復網友留言時指出,下一步將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逐步緩解電價交叉補貼,使電力價格更好地反映供電成本,還原電力價格屬性。
發改委的這一表態,也被部分市場參與者理解為電價政策即將迎來調整。7月29日,發改委價格司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的通知》(下稱《通知》),指出為了適應新能源大規模發展、電力市場加快建設、電力系統峰谷特征變化等新形勢新要求,持續深化電價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決定價格作用,形成有效的市場化分時電價信號。
自2012年7月實施居民階梯電價制度以來,我國在深化電價改革上持續探索。這是一個呈現“雙軌制”特征的電價體系——“計劃軌”主要面向居民、農業用戶和部分工商業用戶,由電網企業統購統銷,發電企業售電執行上網電價,電網企業售電執行銷售電價,兩類電價均由發改委核定;“市場軌”主要面向工商業用戶,由發電企業和用戶通過市場化電價進行直接交易,根據使用電網資源情況,向電網企業支付有關輸配電價。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商用戶承擔相應的交叉補貼,由此導致國內居民電價偏低而工商業電價偏高。
簡而言之,《通知》提出更加靈活地結合當地情況劃分峰谷時段、確定峰谷價差,并在峰谷電價的基礎上再設立尖峰電價機制,并健全季節性電價機制等。
更加明顯的峰谷電價,凸顯了當前電力資源在局部地區和時段的緊缺性,也體現出調節峰谷平衡的重要性。
今年以來,受經濟持續向好的影響,全國電力需求穩步增長。特別是入夏以來,多地高溫天氣再度為電力需求添上“一把火”。
據國家電網提供數據,今年7月中旬,我國迎來入夏第一波用電高峰,全國日用電量刷新歷史紀錄,華東、華中區域電網,以及廣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等11個省級電網負荷創歷史新高。
至8月2日,國家電網湖北電網最大負荷三次創下歷史新高;陜西電網用電負荷今夏以來第二次創下歷史新高,達到3074萬千瓦,同比增長21.4%;同一時期,四川成都、遂寧、南充等14個地區電網最大用電負荷陸續刷新歷史最高紀錄。
此外,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提供的數據也顯示,今年前7月,全社會用電量達到4.71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6%。
于是,電力供應的重擔壓在了發電廠身上。
然而,在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煤電廠增量有限,可再生能源裝機為電網穩定性帶來影響,也有地區將供電希望寄托在氣電廠身上。可與此同時,電力需求高漲帶動動力煤需求和天然氣需求大幅提升,整體市場供應處于偏緊狀態,價格飆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隨著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性充裕和供需錯配,大宗商品價格今年漲幅明顯。7月以來,在其他大宗商品價格相繼降溫之時,動力煤價格和天然氣價格一直處于高位。據鄭商所動力煤期貨主力合約價格顯示,該價格自7月初的790元/噸,一度漲至943元/噸的高位。
而液化天然氣市場,也呈現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態勢。據金聯創提供的數據,截至8月13日,國內進口LNG價格已經來到16.947美元/百萬英熱,相較于去年同期的3.647美元/百萬英熱,漲幅達到365%。
燃料價格高漲之下,電廠的經營壓力凸顯。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調研發現,部分發電集團6月煤電企業虧損面已經超過70%,煤電板塊甚至整體虧損。
供應緊張和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推動部分地區交易電價上浮。
在寧夏宣布允許上調煤電交易價格前,廣西、云南、蒙西地區的電力交易價格已經上行。其中,廣西兩部制工商業及其他用電用戶執行峰谷分時電價新方案,峰谷時段電價浮動比例為高峰時段電價在基礎電價水平上浮21%,低谷時段電價在基礎電價水平上下浮21%,最大峰谷電價差為0.2454元/千瓦時。云南上半年的市場化交易成交價格為0.24019元/千瓦時,同比上漲5.8%。蒙西地區則明確自8月起,電力交易市場燃煤發電電量成交價格在基準價(0.2829元/千瓦時)的基礎上,可以上浮不超過10%。
一位電力行業從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為了滿足某些尖峰時刻的用電,電網企業需要進行更多電網建設;如果能夠加強價格引導,實現電力使用的“削峰填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電網企業的經營成本。
強信號背后的深層意義
從7月底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的通知》,到部分省(市)允許煤電成交價格較基準價上浮,加速構建市場化電價體系的信號越來越強烈。
多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多地電力交易價格抬升這一明面現象之下,價格信號將會持續傳導至需求側,以實現“削峰填谷”,改善高峰用電負荷過高的情況。且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力保“十四五”期間,我國電力供給安全。
這一點在《通知》中得以體現,文件要求在保持銷售電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目錄分時電價機制,更好引導用戶削峰填谷、改善電力供需狀況、促進新能源消納,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提供支撐。
對于我國電力結構體系而言,“十四五”是實現多重轉變的關鍵時期。
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多地陸續出現“拉閘限電”,電力供應緊張的現象,這與需求側的變化密切相關。
“當前,我國社會正在走出疫情的負面影響,傳統動能用電逐步恢復之時,新的用電動能正在促使全社會用電量超預期增長。”一位電力企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新動能的用電需求將使得“十四五”期間我國電力不可避免地出現供需缺口。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預計,到2025年,全社會用電量9.5萬億千瓦時,對應復合年均增長率5%,增速與“十三五”基本持平,增量規模略有提升。其中,“十四五”電能替代規模將達6000億千瓦時,占新增用電規模近30%。而針對電能替代規模方面,華能能源研究院的預測數據更甚,到2025年,電能替代規模為1萬億千瓦時。
“電能替代、5G等需求提升或成為‘十四五’用電量增長的主要驅動。”海通證券分析認為。
事實上,根據目前部分省份已經公布的電力電量平衡方案,供電缺口在今年或已不可避免。江蘇省預測,今夏全省可用電力資源約1.2億千瓦,全網存在425-925萬千瓦供電缺口;山東省則預計迎峰度夏期間全省最高用電負荷9600萬千瓦,如遇持續、大范圍極端天氣,全省用電負荷將攀升至1億千瓦,供電缺口擴大至200-600萬千瓦。
來自供給側的結構性變化,也將加速電價機制改革的步伐。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引導下,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綜合國家能源局等相關部門此前發布的信息,到“十四五”末,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將超過50%。且在今年,全國風電、光伏發電的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1%左右,后續逐年提高,到2025年達到16.5%左右。
“供給側風光等可變可再生電力廣泛接入,供電結構與凈負荷曲線發生較大改變,按照傳統負荷曲線劃分的峰谷時段已經不適應新的發展形勢。”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兼院長鄭新業近日發文認為,由于風電與光伏等新能源具有多時空的強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電力系統的波動性、間歇性和不確定性增加,電力供給曲線的復雜性增加,凈負荷曲線形態與原有負荷曲線比較發生較大變化。
在他看來,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對更靈活的分時電價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通過價格信號引導需求側響應,更好地匹配電力供給是提升新能源消納水平的關鍵舉措。
“在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趨勢下,消納新能源帶來的系統成本快速上升,適時上漲電價也是進行壓力疏導的一種方式。”一位券商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同樣表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