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上海嘗鮮實驗攝影 逾3萬人組成觀展“金字塔”
9月底,第六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影像上海)再度登陸上海展覽中心,50家畫廊參展,200位藝術家的上千件作品亮相,吸引了超3萬名觀眾入場。
持續探索攝影邊界與深挖中國城市潛力是本屆展會的關鍵詞。參展作品不局限于照片與視頻的框架,攝影與行為藝術、繪畫、裝置等各有交叉,更具實驗氣質。同時,隨著上海的攝影藝術生態逐漸成熟,在9月的藝博會之外,主辦方還計劃全年不間斷地在中國各地舉辦攝影活動。
觀眾金字塔結構的秘密
在塑造歷史的過程中,圖像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攝影的表現形式和敘事方式又是如何變遷?帶著這樣的疑問,香港Parasite藝術空間副總監謝清接受第六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委托,為展會“洞見”版塊策劃了攝影展覽《田野工作》。象征神道主義的日本鳥居介入別國歷史文化,融入本應格格不入的環境中……透過一幅幅影像,攝影在編寫新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漸清晰。《田野工作》就這樣為觀眾理解攝影藝術打開一扇門,穿過“這扇門”,就會進入由50家畫廊、200位藝術家、上千件作品組成的第六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落地上海六年來,影像上海見證了攝影藝術逐漸成長為這座城市藝術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剛剛舉辦時,上海還沒有專門的攝影美術館,現在已經有好幾家。”影像藝術博覽會集團總監Georgia Griffiths告訴筆者,近幾年展會的規模已逐漸穩定,參展畫廊保持在50家左右,觀眾流量保持在2.5萬到3萬人上下。
Georgia將數萬人的龐大觀眾群體形容為金字塔結構,“最頂端的少數人是頂級藏家,比如王津元、喬志兵、陸尋等等;往下是買家,他們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群體,因為很多攝影作品的價格相對容易接受,幾千就可以買到,他們很有可能就是在這里買到自己的第一件藝術作品,開啟投資,這些人通常一次會買一到兩件作品,但還沒有形成收藏體系;而金字塔底端數量最多的當然是普通觀眾。”如何將觀眾變為買家?又如何將買家變為藏家?Georgia介紹說,展會每年都會舉辦收藏家特展讓大家知道專業的收藏如何建立,而同期舉辦的對話講座則會向觀眾普及攝影收藏知識。
本屆“收藏家特展”版塊從英國索爾福德大學的藝術收藏中挑選出一批作品,推出展覽《高瞻遠矚》,策展人郭瑛表示,索爾福德大學在收藏意識上非常前衛,敢于收藏并不那么受市場追捧的數字藝術作品,包括此次展出的Mishka Henner高分辨率衛星圖像復合成像、Liam Young基于史上首部全激光掃描技術電影的攝影靜幀、Luke Ching用針孔相機拍攝的概念作品等等,正體現了索爾福德大學的收藏精神。
放眼中國拉動本土藝術生態發展
隨著上海的攝影藝術生態逐漸成熟,影像上海的目光也從數萬人構成的金字塔放眼至更廣闊的全國市場。Georgia表示,展會一直都支持中國本土攝影藝術生態的發展,下一步目標是在中國各大有發展潛力的城市,全年不間斷地舉辦攝影活動,“比如像成都就是很有潛力的城市,當地有千高原這樣優秀的藝術機構。”其實在本屆展會上,已經可以看到不少非熱門藝術城市的痕跡,烏魯木齊、鄭州、蘭州、臺灣等地都有畫廊參展。
來自烏魯木齊的高臺當代藝術中心今年剛剛成立,首次參加藝博會,主理人馬星告訴筆者:“影像上海已經進行到第六屆,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平臺,我們作為遠在新疆的畫廊,其實很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本土藝術家的故事,包括新疆對外交流的創作。有很多攝影師被新疆獨特的自然和人文風貌吸引,每年從世界各地飛到新疆拍攝,但我們這次主要帶來新疆本地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拍攝視角是不一樣的。”他進一步表示,新疆當地的攝影市場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不夠成熟,需要更多藏家和畫廊的支持。
貫徹實驗精神摸索攝影邊界
影像上海一直在探索攝影藝術的邊界,將其從傳統定義中釋放出來,本屆展會尤其強調攝影藝術的實驗性特質。
代理了“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作品的尚凱利藝廊也是第一次參加影像上海,其亞洲總監Gladys Lin告訴筆者,其實展會主辦方一直希望能有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這樣的大師級藝術家帶來作品,雙方自去年就開始溝通相關合作。
最終,展會“焦點”版塊展出了藝術家著名的《情人》系列,這也是該系列在中國內地的首次完整展出。據展覽介紹,1988年,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與當時的情人兼藝術搭檔烏雷開啟了《情人》項目,雙方各自從長城的東西兩端出發,沿著長城走向彼此,直到在中間相遇。最初規劃這一預計步行三個月的表演藝術項目時,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原本打算在相會之處結婚,但當旅途開始,他們的關系已經惡化,于是改為在相會處分手,在感情和工作兩方面都正式與對方告別。展覽除了呈現記錄這一表演的10張彩色照片外,還邀請阿布拉莫維奇為每張照片新創作了畫作,并與尚凱利藝廊總監Sean Kelly對談,畫作與對談錄像同期展示。
Gladys表示:“攝影發展幾百年到現在,其實有很多不同可能性,我們希望能帶來對于攝影新的體驗和新的認知。”除《情人》系列探索了攝影和行為藝術的交叉外,尚凱利藝廊還帶來青年藝術家吳季璁《氰山集》系列,該系列融合了氰版攝影原理與拼貼技法,構建出中國山水畫的意境。
此外,M藝術空間帶來的季勇《啟示錄》系列糅合了西方古典繪畫元素和新媒體藝術,常青畫廊帶來的萊安德羅·埃利希《羊·十二生肖系列》以超透明玻璃、LED燈等組成的裝置吸引眾多觀眾駐足,“在場”版塊的Johannes Wohnseifer“寶麗來”系列畫作以繪畫挑戰攝影的功能性,“連接”版塊則整體探討了攝影與新科技的關系。從各大公眾版塊到主單元參展畫廊,都將“實驗精神”貫徹到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