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債風險事件高發 中債估值醞釀損失計量新案
伴隨著信用違約事件的增多,機構對于信用債違約損失的計量方式也在發生變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接近監管層的機構人士處獨家獲悉,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下稱中債登)旗下的中債金融估值中心有限公司(下稱中債估值)日前曾召集部分銀行、券商進行溝通,并給出了對于預期信用損失計量方式進行征求意見。
記者了解到,該方案中,中債估值對信用損失的階段、隱含違約概率、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率等推導方式提出了相應的意見。
“這一建議方向,其實是為了更好地體現信用債和信用類資產在報表上產生權責的及時性,也更加體現報表的權責發生制原則。”一位接近中債估值的會計人士表示。
預期損失計量“釀變”
事實上,國際間圍繞金融工具信用損失的減值方式的變化,最早在5 年前已經胎動。
2014年7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發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 9號-金融工具》(IFRS9),將金融工具的減值方法從此前的“已發生損失模
型”調整為“預期損失模型”。
三年后的2017年,財政部發布了 《企業會計準則22號,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CAS22),對IFRS9的方向和原則進行了對標。
所謂“預期信用損失”,是指發生違約風險為權重的金融工具信用損失的加權平均值,而信用損失則是指合約或合同現金流和預期現金流間的差額。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計量方式能夠更加及時地反映信用資產持有者的風險情況。
按照時間表,境內外同時上市企業、A股上市企業以及非上市企業分別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和2021 年1月開始執行這一要求。
這一期間,中國證券業協會(下稱中證協)和中國銀行業協會分別于 2018年9月和2019年8月發布《證券公司金融工具減值指引》(下稱《減值
指引》)和《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核算估值指引(征求意見稿)》。
然而對不少金融機構來說,對于不同階段、不同程度的信用損失計量, 其具體操作方法也存在爭議并亟待標準上的統一,這給金融機構帶來了不少挑戰。
在業內看來,執行CAS22的減值要求,對機構的參數確定能力、信用債數據庫建設、系統開發維護等環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用損失涉及的參數比較復雜,比如按照怎樣的標準來劃分計量階段、如何確定違約概率,如何進行前瞻性調整等。”一位公募機構的運
營人士透露,“同時國內的債券違約歷史較短,數據來源、充分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短板;計量預期信用損失還需要配套進行更復雜的系統開發和
運營,這對目前的境內機構來說并不容易。”
針對這一痛點,以中債估值為代表的第三方市場機構已經開始著手對信用損失的估值計量方法形成解決方案。
多要素勾勒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在中債估值征求意見的方案中,對于債券違約的階段劃分、隱含違約概率、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等條件的劃分進行了說明。
例如在信用損失的“信用風險未明顯增加”“信用分線顯著增加”“已發生信用風險減值”三個階段劃分上,中債估值提出通過“中債市場隱含評級”的方式來進行調整。
即當中債市場隱含評級未較初始確認時發生下調,或中債市場隱含評級高于等于較低信用風險(AA級)閾值的,為第一階段;中債市場隱含評級
較初始確認時下調一級及以上,且最新中債市場隱含評級低于AA級的,為第二階段;而中債市場隱含評級下調至C或出現違約的,則為第三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存在購買已發生信用減值情況的債券,在初始確認時中債市場隱含評級就為C,此外,由于此前中證協去年9月份發布《減值指引》,
國債、央票、證金債的減值接近于零,在上述中債估值的方案中,上述減值階段的劃分范圍并不包括此類債券。
之所以將AA級作為階段劃分閾值的重要分水嶺,原因在于信用違約概率往往在AA-及更低評級中出現了明顯升高。一位接近中債估值人士
對此表示,從歷史違約率和中債隱含違約概率的統計結果來看,中債市場隱含評級AA級與AA-級的違約概率存在較大差距。
與此同時,中債估值在方案中提出隱含債券違約概率可由債券價格體現和推導,而這也是國際上使用較為普遍的方法,同時也將隱含違約概率
作為違約概率的基礎信息。
“中債估值基于債券市場信息, 反映了市場對預期違約損失的共性判斷。”上述接近中債估值人士表示, “隱含違約概率吸收了市場博弈獲得
的債券價格,能夠及時反映信用風險變化,且包含市場預期信息,因此選擇中債隱含違約概率作為違約概率的基礎。”
在完整的違約概率形成方法上, 中債估值運用利差分解理論,提出首先可根據當日中債債券估值推導出與國開債等無風險利率的總利差,其次
在針對總利差中包含的信用、流動性、 市場情緒等偏離問題,參考歷史公允信用利差與總利差的比例進行相應的計算調節,最終形成關于個券的公允的信用利差。
而在損失率上,中債則在方案中提出建議采用巴賽爾協議的建議值,即無擔保高等級債券違約損失率為45%,而次級債的違約損失率則為75%。
“整體方案上借鑒了成熟市場國家的一些方式和方法,同時在劃分階段上也對國內債券的信用情況進行了結合。”一位接近中債估值的券商人士評價稱,“這種計量改進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更快追蹤信用風險變化對于資產負債表的影響,能夠更科學地給債券提減值準備,在信用違約風險高發的當下,是有一定意義的。”(編輯:巫燕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