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對話騰訊湯道生:產業是科技進步的獲益者,新基建推動產業升級
3月12日,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lobal Mobile Internet Conference,簡稱GMIC)首期在線峰會—「GMIC在線|效能進化峰會」正式舉行。本次峰會圍繞企業智能化與數字化轉型,進行主題分享、跨界對話與深度訪談。
峰會上,正安健康創始人、《生命·覺者》系列紀錄片出品人及訪談人梁冬,與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長城會創始人文廚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生命的演化與組織的使命》,就騰訊的組織變革、科技向善、生態、科技進步與產業發展等話題,展開深度討論。
湯道生表示,產業是科技進步的獲益者,科技也推動了產業升級。產業互聯網時代,隨著AI、云計算、5G、區塊鏈等“新基建”數字技術的進一步廣泛應用,將推動產業實現更智能化的升級,助力產業降本增效。
以下為對話實錄:
深度對話:生命的演化和組織的使命
對話嘉賓:
湯道生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
梁冬 正安健康創始人、《生命·覺者》系列紀錄片出品人及訪談人
文廚長城會創始人
梁冬:各位大家好,我是梁冬,你好Dowson。我們都知道2018年,騰訊做了一個很重要的組織變革,就是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在業界很多人討論,騰訊到底有沒有做To B的基因。今天我們很想跟Dowson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從演化和組織實用的角度討論一下,騰訊在To B過程中的經驗。
我剛剛留意到Dowson也提到騰訊產業互聯網的優勢是C2B。請問你們To B策略和其他企業的有什么不一樣?
湯道生:謝謝梁冬老師,如果大家相信基因,也會相信進化。作為企業,最重要的是學習的能力,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所以對于騰訊來說,不同業務、不同市場領域需要的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或者進入這些市場的打法是不同的,不同企業可以有不同的優勢、不同的切入市場的方式。
當我們嘗試去服務企業的時候,我們更多去思考,騰訊有什么優勢?比如說C2B,和C端的連接。產業互聯網的進程當中,產業互聯網的主體是企業、政府部門,很多B與G最終都是為了服務好C端用戶。因此騰訊的C2B優勢,可以協助到他們更高效、廣泛觸達用戶。騰訊在深入產業互聯網時候,我們也比較堅定方向:發揮我們C2B的優勢,協助產業數字化升級。
不同類型的業務,要求的企業所具備的能力項是不一樣的。對騰訊來說,更重要的還是回歸到客戶的價值,協助客戶服務好他們的客戶,這是比較有效的方式。
梁冬:大家都在討論5G等新基建技術在To B領域會更加彰顯出它的價值。我想請問的是,做To C業務和做To B業務,核心打法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
湯道生:謝謝,這是非常好的問題。我在騰訊的大部分時間做To C的業務,所以也有蠻多感悟。我們做To C業務會說用戶價值,做To B的業務仍然強調客戶的價值。做To C產品我們很在意用戶喜不喜歡你的產品,體驗怎么樣,以及有沒有形成用戶口碑。To B領域也是一樣的,我們不僅僅要給客戶創造價值,還要靠更優的產品體驗,贏得他們的口碑。
也有不一樣的地方。To C產品相對中間的鏈條比較少,騰訊打造產品,用戶通過手機等終端獲取服務,這個鏈條是非常短的。在To B領域,企業客戶往往需要定制化的服務,而且各個領域的客戶需求不太一樣,還分布在全國各地,單靠騰訊一己之力難以全面覆蓋。所以,騰訊必須建立廣泛的合作伙伴生態。從2010年,騰訊實施開放平臺戰略至今,合作伙伴的類型越來越多樣,生態不斷豐富,不斷滿足更多樣化的客戶需求。客戶和合作伙伴對騰訊有信任,我們才能一起做大市場。目前,我們有超過七千多個合作伙伴,遍布全球各地。
梁冬:我們都知道現在騰訊基本是一個生態了,想問一下如果企業想融入騰訊開放生態的時候,企業能夠怎么樣更好地利用騰訊的資源?
湯道生:我們是非常開放的。長期來看,我們希望把更多的服務部分給到合作伙伴來做。騰訊的任務是將產品做得更平臺化、更標準化、更可被集成,讓廣泛的合作伙伴去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定制工作。這是我們希望做到的合作模式。
馬化騰先生也說過,我們把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騰訊的強項是社交、底層的互聯網技術,通過微信、企業微信,為客戶和他們的用戶之間搭建連接。但是怎么在這些工具上面,針對不同的行業做垂直化定制,需要依賴合作伙伴的力量。例如,金融、教育、出行、零售等等。也非常歡迎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我們一起,加入產業互聯網的征途。
梁冬:聽明白了,換句話說你們是開放的系統,你們也希望在社會各種不同量級的企業形成能力上的互補,共同服務好每一個消費者,讓他們的生活效率變的更高,這個我想也是科技向善的含義和注釋。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生命的演化和組織的使命》,有一種觀點認為企業或者是整個生態,就跟生命一樣,都有一個演化的過程。但演化不等于進化,演化是沒有方向的變化,可以是從簡單到復雜的變化,也可以是從復雜到簡單的變化。如果把騰訊當做一個生命體的話,從To B到To C到To G,你認為騰訊變的復雜還是變的簡單?
湯道生:騰訊的業務的確越來越廣的,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自然演化的過程,因為用戶、客戶的需求也是在不斷變化當中的。
騰訊曾經也不會做游戲、不會做內容,為什么現在我們有了很多此前我們不具備的能力,這都是學習能力、包容性、開放性,面向用戶需求,不斷創造價值。
我們也要求自己,能夠用前瞻性的技術和專業能力,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這是刻在騰訊人骨子里的東西。在CSIG,我們又特別強調,要能夠深入產業,幫助各行各業打好數字化轉型這場戰。
就像一個生命體,成長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方面更多,實際上也是一種成熟的表現。
梁冬:去年12月,騰訊云官宣完成2019年度100億元營收目標。這個目標是在您的預期之內還是超出了預期?能否分享下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還可以改進?最大的困難和挑戰在哪里?
湯道生:取得這樣的成績我們非常高興,也是客戶對于騰訊數字服務的認可。但我們覺得更值得高興、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客戶發揮他們的價值。過去一年,騰訊云在各細分行業積極拓展,形成了更加完整化和體系化的解決方案,同時全面整合云、AI、安全、區塊鏈等基礎技術能力,更好的服務和助力B端客戶實現產業升級,并積極與合作伙伴合作,提升服務能力,建設共生、共贏的產業生態。
梁冬:企業大了之后勢必會帶來很多的跨部門協調之間的溝通上的障礙。我做一個很小的企業都面臨這樣的問題,想向湯道生請教,你們如何推動跨部門之間的合作和協調的?
湯道生:我覺得企業內跨部門的協同,跟對外的合作,差別不是很大,核心都是是否能夠實現共贏。騰訊的企業文化相對比較自由、寬松,團隊、產品之間的合作,我們看重的都是到底有沒有給用戶帶來更大的價值、能不能實現雙贏。如果大家發現合作能給用戶帶來更大的價值,順理成章,合作很快推進。與外部的合作,很多時候也是一樣的。
梁冬:這個回答很讓我感到興奮,因為這說明騰訊它在保持它的組織的活力和保持它的團結性和協同性方面,它開始找到了一種內在文化的基因,這種基因就是對內和對外都是一樣開放的,都是基于服務終端客戶,讓客戶真正感到有價值這樣的原則去做的,而不是行政命令。
最后一個問題是蒸汽機的便利和計算機的發明先后開啟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工業革命,如果站在人類文明角度來看,你覺得產業互聯網在當中能扮演什么角色,在整個歷史演進脈絡過程中,產業互聯網扮演什么角色?
湯道生:換一個角度看待這個事,產業是科技進步的獲益者。或者反過來說,科技也推動了產業升級。
在蒸汽機時代之前,其實一樣有教育、醫療、出行等相關行業服務。每一次的科技進步,推動產業變革,甚至改頭換面,最終幫助產業實現降本增效、服務體驗更好的目標。現在我們處在產業互聯網時代,AI、云計算、5G、區塊鏈等“新基建”技術的進一步廣泛應用,將推動產業實現更智能化的升級,助力產業降本增效。
文廚:從全球化視野來看,產業智能化海外現在做的比較好的是哪里,國內發展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湯道生:首先,在產業互聯網方面,和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大家對于技術的投入都是巨大的,而且也是在不斷尋找互聯網、數字技術的應用場景,但是大家的側重是不一樣的,甚至同一產業的成本結構在國內與歐美就有差異。比如人力、電力成本就不一樣。例如醫療行業,相比之下,美國醫療成本是非常高的。其次,各行業的發展階段也不一樣,比如美國的金融體系觸及全球,中國的金融體系主要服務國內用戶。最后,情況不一樣,發力的點或者階段性的優先級次序也會不一樣,比如移動在支付領域,國內的信用卡普及度其實沒有歐美那么高,反過來推動了國內移動支付的快速普及。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的移動支付也是明顯領先的,微信支付的日均總交易量已經超過10億次。
但從產業互聯網和IT應用領域來說,我們還是相對落后的。例如,美國每家企業每年在SaaS方面的支出是中國的30倍,約1070美元。我們利用產業互聯網和IT技術,來提升供給效率的空間,還有很大。
這也是我們的機會,我們相信,未來中國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會像移動支付一樣,實現世界范圍的彎道超車。
梁冬:我們留意到過去這一年騰訊發布了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我相信不僅僅是一個口號,這個對于你們To B業務的影響在哪里?
湯道生:科技向善是我們最新的使命愿景,而且得到了業界的認可,員工上下也有非常強的認同感。作為一個互聯網企業,騰訊自身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中涉及到很多傳統行業,比如說教育、醫療,其實背后都是“善”的價值觀指引我們在往前走,我們第一步思考的都是,有沒有為用戶或者客戶創造價值,我們希望發揮科技能力,解決用戶痛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