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下的醫院體系:公立資金承壓 民營醫院或迎生死考驗
“春節長假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前兩個月的績效肯定是沒了,加上手術啥的停工,三月也沒幾個住院的。”廣州某三甲醫院員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感慨道。
2020年前三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導致大部分業務窗口被關停,不論是公立還是民營醫院都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資金壓力。
日前,國內知名第三方醫院管理咨詢機構廣州艾力彼發起了一項醫院運營問卷調查(以下簡稱調查),316份問卷中,覆蓋26個省份,其中公立醫院204家,社會辦醫醫院112家,三級及以上醫院占比63.92%。調查顯示,所有受訪的醫院在2020年2月份的業務量和營收都同比出現了下滑。其中99.37%的醫院的門診量出現了下滑,100%的醫院的住院量和手術量出現下滑,住院和手術量下滑最為嚴重。
調查顯示,今年2月份門診量同比下滑40%以上的醫院占比78.48%,下滑30%-40%的醫院為11.39%,下滑不到10%的醫院只占1.9%。今年2月份,受訪醫院的住院量同比下滑50%以上的醫院占比58.86%,下滑40%-50%占比15.82%,下滑不到20%的醫院占比僅為6.33%。手術量上,下滑60%以上的醫院占比56.33%,下滑50%-60%的醫院占比14.56%,下滑30%以下的醫院占比8.86%。
“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社會辦醫醫院都面臨著后疫情時代資金承壓。本次疫情始于去年的12月底,大部分公立醫院和社會辦醫醫院不會選擇在年末存留大量的現金以作為下一年度的經營費用,通常情況下不會超過下年度第一季度的固定成本費用。但在疫情期間,醫院本身的收入會大幅度下降,此外支出也大幅度提升,如防護服、消毒液的費用等,導致醫院現有的資金難以支撐醫院的正常運營。”廣州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公立、民營醫院遇現金流大考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已經2個月有余,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雖然國內疫情逐漸趨于穩定,如今各行各業也開始了復工復產,但是疫情危機尚未徹底結束,不利影響對很多行業來說一時半會兒也還無法全部消解,醫療行業更甚。調查數據顯示,如今九成醫院存在資金壓力,民營醫院的處境更為艱難。近六成民營醫院的現金流支撐不足2個月,55.1%的受訪醫院2月份的支出比去年同期增加,44.9%的醫院2月份的支出出現同比下降。
在人力成本占醫院總成本的比重上,疫情之前,53.5%的醫院的人力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在30%-40%之間,只有8.9%的醫院這一比重超過50%;在疫情以后,人力成本占比開始大幅攀升,其中人力成本占比40%-50%區間的比重由疫情前的15.9%上升到28.4%,人力成本占比50%以上區間的占比由疫情前的8.9%快速上升到32.3%,這說明疫情期間人力成本支出,成為了大部分醫院最主要的支出,也是對醫院現金流壓力最大的支出。
94.1%的醫院在疫情期間出現了現金流的同比下降,其中76.6%的醫院下降幅度超過20%,15.6%的醫院下降在10%-20%之間,只有4.5%的醫院基本沒有影響。有88.6%的醫院存在資金壓力,其中表示壓力很大的醫院占比21.7%,有較大壓力醫院占比36.3%,有一定壓力的醫院占比30.6%。
此外,調查顯示,有50%的醫院現有資金支撐不夠2個月,其中24.4%的醫院現有的資金只能支撐一個月,這其中,公立醫院中,現金流可以支撐2個月以下的,占公立醫院調查問卷比重的45.1%,社會辦醫醫院現金流可以支撐2個月以下的占被調查社會辦醫醫院的57.1%,數據結果顯示,社會辦醫院在疫情期間的現金流壓力更大一些。
在短期資金的補充來源上,調查顯示,公立醫院中,有31%的醫院在疫情期間可以從財政上獲得補貼,27%的公立醫院有銀行貸款渠道,16%的公立醫院可以通過向供應商進行賒賬或融資,有14%的公立醫院沒有短期資金來源渠道。
而社會辦醫醫院中,29%的醫院沒有短期資金來源,有23%的醫院可以獲得銀行貸款,9%的醫院可以從投資人處獲得追加投資。調查結果顯示,社會辦醫醫院在短期資金的補充上,相對于公立醫院,資金渠道更為匱乏,面對突發疫情的抗風險能力也更低。
調查顯示,對醫院來說,未來半年至一年最大的壓力來自于業務的恢復,特別是住院業務的恢復,這一比例占調查問卷的38.61%,其次是資金壓力,有34.81%的醫院認為資金壓力是未來半年至一年最大的壓力。
在疫情后,醫院今年最希望得到的支持上,79.11%的醫院希望政府能夠在財政上給予醫院補貼,67.72%的醫院希望醫保能給予扶持,53.16%的醫院希望政府給與財稅方面的政策傾斜。
此外,受此次疫情影響,在未來的運營模式優化上,大部分醫院都選擇了向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看齊,有55.06%的醫院選擇未來向線上診療拓展,有55.7%的醫院選擇未來將加大人工智能(AI)、遠程醫療服務領域的投入,同時醫院希望相關配套措施完善的愿望也更加地強烈,例如有58.86%的被調查醫院希望線上診療的醫保報銷能夠早日實現。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的逐步到位,醫院的“互聯網化”和“智能化”的速度會加快。
此外,此次疫情導致全國的醫院行業迎來了一次寒冬,對醫生來說,沒有患者就難以提升自身水平,甚至對醫生的臨床業務水平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而醫生的臨床業務又會對科研項目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加速社會辦醫洗牌
而此輪沖擊最為猛烈的還要數民營醫院體系。
2月以來,多數醫院都關閉了普通門診,民營診所等小型醫療機構干脆不允許開門,這對醫療機構的收入無疑會產生巨大影響。而盡管目前醫療機構陸續開始復工,但很多民營醫療機構依然不敢或不能開業。在很多地區,醫美、口腔等專科醫療機構依然在被限制復工的名單內,甚至有地區要求民營口腔診所必須給每位患者做新冠肺炎核酸檢測,這無異于變相關閉復工大門。此外,還有大量機構因為未達到防疫要求不允許開業,或者驗收通過后因為不符合復查標準又關門。
“對于醫院來說,不管公立、社會辦醫醫院,都需要喚醒對于突發事件的反思。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可能存在于呼吸道、胃腸道、神經系統等領域。針對突發公共事件,醫院需要有新的‘平戰結合’新思維。具體舉例來說,就是年輕的專科醫生可以選擇一個主專科方向和一個輔專科方向,例如麻醉科醫生可以同時輔修相關學科,例如ICU科室,在必要時候進行戰時統籌。此外,公立醫院有一定的系統,大系統和小系統的循環系統,而未來這種醫院體系需要改變,例如分層進行掛號繳費治療等,小循環進行減少院內感染的可能。大循環方面,減少例如內科大樓、外科大樓、檢查大樓相互區分可能造成的交叉感染。而病房隔離等措施方面也持續需要升級調整。”莊一強分析道。
此外疫情沖擊之下,資方撤退,對于民營醫療體系同樣產生一定的影響。
“目前社會辦醫的投資方分兩種,財務投資人和戰略投資人,類似鳳凰醫療、復星醫療等屬于戰略投資,本身做醫療又投資醫療興許影響不大,但對于財務投資者會出現一輪退場風波,單純從賺錢角度來說投資醫院必然導致一定程度退潮,總體上可以理解為疫情對私立醫院體系的加速洗牌,但長遠來看社會辦醫仍然具備長遠的發展空間。”莊一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道。
2月26日,醫療投資人林建華發起“聯合上市公司、產業基金和醫療集團并購各類醫療機構”的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近50家醫療機構有意向轉讓。其中,有醫美11家、口腔10家、眼科9家、中醫5家、兒科4家、綜合醫院3家、婦產醫院3家、骨科醫院3家、康復醫院3家、護理院和醫養結合4家。標的所在區域既有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也有杭州、南京、成都、重慶、廈門等二三線城市。
在這樣的“持久戰”下,如何活下去是大量醫療機構面臨的現實問題。雖然“公”和“私”一樣面臨資金儲備不足的問題,但顯然民營醫療機構的處境更危險,甚至是生死考驗。
相對于公立醫院,社會辦醫的資金渠道更為匱乏,面對突發疫情的抗風險能力也更低,如果醫療服務遲遲不恢復,被拖垮的民營醫療機構也許會更多。
以往私立醫院呈現出專科輕資產模式,以眼科、皮膚科、不孕不育等為主,相對抗風險能力比較低,而民營醫院投資輕資產,集中一些輕資產學科,因此導致一些學科一關停就全關停,但綜合性醫院就有回旋余地,因此私立醫院以后的發展方向也面臨更多挑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