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哲在2018中國服裝大會上的講話—用全新的產業生態智慧來替代個體競爭思維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企業家,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好!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服裝產業也以一針一線,織就了披在“美麗中國”身上的一件華彩霓裳。在此,我也想趁本次中國服裝大會的召開,對40年間,對中國服裝產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各位領導,各位企業家,以及各位業內同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同樣的,四十年間,中國紡織工業產生的轉變,也是在有方向、有立場與有原則的改革開放旗幟之下,贏得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價值之變。
1、規模發展到質量發展的躍升,呈現出行業發展的內涵之變。
四十年來,紡織行業逐步實現了行業由小而大、由大向強的偉大蛻變,行業的增長方式由規模發展躍升為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式增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紡織工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自主創新能力、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開發能力整體大幅提升。
1978年,紡織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不變價)473.2億元,占全國工業的12.5%。到2017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68935.6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5.9%。行業對于出口創匯的貢獻突出。1978年,全國貨物貿易逆差11.3億美元,紡織行業實現順差10.3億美元。2017年,順差額為2488.9億美元,是1978年的241.6倍,占全國貨物貿易順差額的58.9%。四十年來,行業不斷推進了全要素生產率和產品附加值的提升。
2、國內市場到全球市場的延展,呈現出行業發展的方位之變。
十八大以來,面對新的國際形勢,以“一帶一路”倡議等為契機,中國紡織開始形成全面開放的發展新格局,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發揮著日漸重要的作用。
1978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僅為21.5億美元;2017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已經達到2745.1億美元,是1978年的127.4倍,占全球比重的35.8%。紡織行業利用國際資源的重心已從最初的產品、資本、技術的“引進來”轉變為“走出去”。從“走出去”的過程看,經歷了“產品走出去”、“產能走出去”、“資本走出去”、“品牌走出去”。截至2017年,紡織行業境外投資企業已逾千戶,投資存量達88.1億美元,年營業收入超過100億美元。隨著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行業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穩。
3、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切換,呈現出行業發展的模式之變。
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到“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到發揮“決定性作用”,民營紡織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中最富活力、最具潛力和創造力的重要組成,已成為建設紡織強國的中堅力量,在促進增長、擴大就業、增強活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民營企業也一直是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穩出口的主要力量,2017年,紡織服裝行業民營企業出口1859.47億美元,占比達67.7%,較上年擴大了1.7個百分點。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出口占比分別為10.3%和19.5%,較上年分別減少0.7和1.5個百分點。
4、尊重知識到創新驅動的提升,呈現出行業發展的動力之變。
四十年的探索中,從尊重知識到創新驅動,紡織行業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瞄準世界前沿,深化自主創新,取得了長足進步。紡織全產業鏈整體制造能力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6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79.16萬元/人,是1978年的44.5倍。纖維材料技術發展迅猛。碳纖維、芳綸等一批纖維自主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紡織制造技術快速進步,開始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轉變。場景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廣泛滲透,行業新模式、新服務不斷涌現。行業管理創新與實踐成果豐碩。創新已成為行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5、先行特惠到平衡普惠的遷移,呈現出行業發展的格局之變。
行業的發展通過讓有潛力的區域和產業有機會先發展起來,到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引導,呈現出由點到面、逐步推進的過程。隨著改革開放走向深入,先行特惠正開始更多向普惠共贏遷移,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行業發展格局日趨平衡。
一方面,行業產業集群在繁榮縣鎮經濟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民族、非遺紡織制造產業的發展,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提供了重要途徑。另一方面,紡織行業通過服務改善民生,成為農村轉移勞動力的重要入口,走上了行業普惠共贏之路。如,每年為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提供1000多萬個就業崗位和數千億元現金收入。行業每年使用國產天然纖維原料約900萬噸,為農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可以看到,中國紡織服裝產業一直秉承責任與使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始終圍繞著紡織強國建設的宏偉目標。即,提升以材料智能為突破的創新力,建設科技強國;提升以時尚導向為目標的消費力,建設品牌強國;提升以環境倒逼為動力的責任力,建設可持續發展強國;提升以社會青睞為基礎的凝聚力,構建人才強國。
圍繞強國建設的發展目標,我們共同致敬四十年蛻變,致力產業的價值未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科技、時尚、綠色”,正在成為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新標簽。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將令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煥發出更加華彩的光芒,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貢獻出舉世矚目的力量。
基于新方位下的新時期,我們亟待強化發展的新優勢。回歸到本次中國服裝大會的主題《協同創新,綠色發展》,我想圍繞這兩個主題關鍵詞,與大家一同求解未來發展的新命題。
發展命題之一:協同創新,是1+1〉2,是發展勢能的充分疊合。
“協,眾之同和也。同,合會也”。勢能(potential energy)是儲存于一個系統內的能量。協同創新,將引爆系統勢能的價值最大化。在目前的產業發展環境下,主要體現為:
第一,供應鏈的協同。主要聚焦需求端到供給端的戰略柔性、單體端到鏈條端的管理智性。
首先,把握供應鏈需求端到供給端的“戰略柔性”。
隨著個性化與多元化的消費需求趨勢不斷加強,“小批量、多品類,輕庫存”逐漸成為諸多品牌商亟待解決的痛點。總體上看,構建供應鏈的戰略柔性,包括了以下運營思路的轉變:
1、以可控性對抗不確定性;
2、以透明性對抗模糊性;
3、以交互性對抗封閉性;
4、以精益生產對抗粗放生產;
5、以小批量生產對抗規模化生產;
其次,把握供應鏈從單體端到鏈條端的管理智性。
提升管理智性的要點在于:供應鏈的協同化、供應鏈的服務化與供應鏈的可視化和智能化。
如,有條件的企業可向供應鏈上游拓展協同研發、眾包設計、解決方案等專業服務,向供應鏈下游延伸倉儲物流、技術培訓等增值服務,推動制造供應鏈向產業服務供應鏈轉型。同時,推動感知技術在制造供應鏈關鍵節點的應用,促進全鏈條信息共享,實現供應鏈可視化。推進紡織服裝行業供應鏈體系的智能化,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工廠、智慧物流等技術和裝備的應用,提高敏捷制造能力。
第二,新零售的協同。突出表現在,全渠道銷售成為新常態,對消費價值的協同激發成為競爭本質。
可以看到,協同線上線下的全渠道零售,日漸成為服裝行業零售模式的標配。“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無所不聯”。未來的零售場景將顛覆傳統的零售時空觀,真正成為圍繞消費生活,高密度、嵌入式、隱形化的一種存在。
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對消費價值能夠給予協同激發,成為區分優勢高下的本質。即,誰能有效利用智慧工廠與智慧零售,快速高效服務消費者,有效縮短與消費者之間的“物理距離”,有效經營體驗經濟下的“心理距離”。
可以看到,線上品牌與線下品牌交融共生的大勢所趨。
一方面,從服飾、電商平臺到文創、休閑娛樂等各業態品牌,集體開啟線下擴張之路。如妖精的口袋、茵曼、天貓國際、網易考拉、當當網、小紅書、YOHO!……另一方面,許多傳統服裝品牌也在線上布局中獲得了不俗的成績。如成立于2012年的森馬電商,在短短5年內便迅速發展成為森馬服飾業績新的增長點,2017年收官,森馬電商50億的全年銷售額、雙11當天破8億的成績使其成為“中國服裝界的最大黑馬”。
第三,技術與美學的協同。在兩者的協同效應下,時尚的進化曲線,由替代的邏輯,正在演變為補充的邏輯。
一方面,服裝行業正在迎來理性技術與感性藝術前所未有、交相輝映的時尚時代。
技術創新,成為驅動“無界創新”的必要條件和基礎設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相伴隨的,是生產方式的“智慧融變”與“智慧生態”。美學表達,則造就了這個時代既要“顏值”又要“內涵”的生存邏輯。技術實現美學,美學滋養技術,共同指向充沛的溢價。
另一方面,服裝行業正在迎來傳統與當代、傳承與融合,東方與西方加速協同的時尚時代。
令人感到期待的是,其他藝術領域也將對服裝行業的創意資源供給和協同配套,這將造就中國服裝產業“時尚塑身”過程中取之不斷、用之不竭的創意源泉。
第四,跨行業的協同。市場驅動下的需求無界,到行業無限延伸的價值帶寬。
圍繞不同行業中“科技、時尚、綠色”的共性參數,服裝品牌需要不斷敏銳地整合跨界資源,進行戰略產品的合作以及品牌勢能的疊合。
如創建于1937年的德國行李箱品牌Rimowa。
2016年之前,該品牌一直都是家族企業,直到它以6.4億歐元的價格向LVMH Mo?t Hennessy售出了80%的股權。Rimowa的首席執行官Alexandre Arnault今年26歲,他是LVMH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歐洲最富有的人Bernard Arnault的兒子。這個品牌于2018年1月首次推出新的Logo和字母組合,擁抱未來的同時頌揚過去,還將緯度和經度納入其新身份。
該品牌還擁抱新技術,推出了與漢莎航空公司合作的可連接登機牌的智能標簽。為觸及消費者的整個旅程,Rimowa與Juice Served Here合作,在洛杉磯快閃店中推出了兩種果汁:“飛行前飲料”和“治愈時差”。而于今年推出的Supreme和RIMOWA聯名出的Topas系列旅行箱。從數據上來看官網的發售在開售后一分鐘內已經賣光。其中倫敦以及巴黎在4月14日的發售由于人數眾多和秩序混亂,被叫停了——有所啟發的是,新視覺身份下的品牌重塑+跨界強勢聯名+時尚藝術領域的高頻出鏡,成為了它的價值策略。
發展命題之二:綠色發展將指向我們共同的可持續發展未來。這既是當下的策略之重,更是未來的戰略之舉。
綠色發展的壓力,一方面是環境的資源透支。居安當思危,“海陸空”的生存空間面臨嚴峻考驗。
從海洋來看,全球趨勢顯示,由于污染和富營養化,沿海水域持續惡化。預計到2050年,20%的大型海洋生態系統沿海富營養化程度將會加深。從陸地來看:1999年到2013年,地球表面植被覆蓋的土地中五分之一表現出生產力持續下降的趨勢,威脅到超過10億人的生計。從空氣質量來看:聯合國發布的2018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指出:2016年,將有一半以上人口暴露于污染程度至少比安全標準高2.5倍的空氣中。
綠色發展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貿易戰的硝煙彌漫。利己當利他。不平衡的利益格局,正在引發全球貿易的風險焦慮。
可以看到,以1979—1983年中美紡織品貿易戰為開端,中國成為全世界貿易保護主義最大受害者,“蟬聯”全世界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最大目標國,迄今近30年之久。
而美國國防部2018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則首次提出,“國家間戰略競爭,而非恐怖主義,現已成為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憂患”,并首次明確將中國列為第一戰略競爭對手。
可以預見的是,貿易戰會嚴重侵蝕企業在社會責任的努力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國際合作。這將給未來的行業責任實踐,帶去不容回避的現實挑戰。
壓力面前,我們應加快實現三個積極的倡導:
第一,倡導綠色生態,構建“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路徑。
傳統經濟是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而新型產業經濟,則是由“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一首一尾,一方面要遵循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duce)原則,產品的再使用(Reuse)原則,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循環,樹立新生產觀。另一方面,應提倡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在消費的同時就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建立新消費觀。
第二,倡導綠色技術,塑造貫穿全產業鏈與消費鏈的產業品格。
首先是綠色生產。目前中紡聯在可持續發展的行業工作推進中,重點聚焦了水管理創新、碳管理創新、化學品管理創新以及循環再利用的管理創新。
其次是責任零售。把責任零售放在一個更加開闊的視野中,除了環保門店的建設,包容性零售也是“以人為本”的一個新策略。今年4月,NBA對紐約旗艦店進行了重新設計,旨在使其對那些感官障礙癥患者更具包容性。該組織與非營利組織KultureCity合作,攜手為這些消費者改善店內體驗,向他們提供“感官包”,包內配備了降噪耳機、抗躁玩具和一個iPad。
最后是消費者責任。開云集團在微信上推出了一個名為“My eP&L(我的環境損益表)”的小程序,作為一個測量環境影響的工具,提醒消費者他們的消費所帶來的環境代價,以便他們作出道德選擇。
第三,倡導綠色貿易:實現“義利平衡”的全球責任貿易。
綠色發展,責任管理是一個由內而外的全球化推進的過程。目前,中國紡織服裝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海外推廣實施方案基本形成。基于CNTAC與孟加拉、柬埔寨、緬甸、巴基斯坦和越南等六國八個行業組織。CSC9000T成為了“亞洲可持續紡織業區域合作網絡”(STAR)的發起方,聚焦海外投資、能力提升與風險管理的全球責任治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落幕的中非合作論壇宣布將成立“中國在非企業社會責任聯盟”,中紡聯作為籌委會成員之一,正在相關部門指導下積極研究聯盟的成立與運作。
各位服裝業界的同仁們,“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需要我們用全新的產業生態智慧來替代個體競爭思維。讓我們協同合作,共贏發展,“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做好一件衣服,美好人的一生。
謝謝大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