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鳥正式退市,鞋王之路為何走“斜”了?
經歷了3年的停牌之后,港股上市公司富貴鳥將于8月26日,被取消上市公司地位。
曾經風光無限的老牌鞋王,到底做錯了什么,才一步步走到退市邊緣?8月24日晚,《央視財經評論》邀請財經評論員萬喆和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做客演播室,深度解析。
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改革開放初期有很多企業做鞋,包括富貴鳥在內,有一些企業是最早有品牌意識,有質量意識的,在很多企業還在粗制濫造走量的時候,他們就脫穎而出了,這就是堅守本分,因為把產品做好就是本分;但慢慢地一些企業開始走上另一條路,比如說上市了,訴求就多了。
我查了一下,富貴鳥的法人代表同時也是25家企業的法人代表,福建石獅法院有關金融合同違約的案子,富貴鳥股份和富貴鳥礦業,在五六十項合同糾紛里是共同的被執行人,這不能叫多元發展了,而是過多過濫。那些他們根本不了解,也不擅長的領域,一旦出現環境巨變,就會重創他們自身。
行穩致遠企業如何不走“斜”路?
東吳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紡織服裝行業首席分析師馬莉:2014年到2018年,整個鞋服行業復合增速大概在百分之五點幾,鞋子的增速也差不多,但內部存在差異:偏正裝的,比如皮鞋這一部分,市場沒有增長,甚至是萎縮的,即便是頭部企業,這幾年規模都沒有太大變化。相反,因為成本費用上漲,利潤出現萎縮。這一狀況未來2-3年都很難發生變化。
運動品類的增速則非???,有接近15%左右的復合增速,頭部企業甚至更快,而且消費者在朝龍頭品牌集中,看好運動品類在未來2-3年的發展。
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電商的爆發式增長,對傳統消費品制造企業是一個重大挑戰。在服裝鞋帽這個領域,原來的品牌,要有很好的設計、廣告、櫥窗,能夠營造出來所謂高端品牌的氛圍,然后產生溢價……但這樣一條走了很多年的道路,現在看來是走不通了。
電商沖擊之下,對于很多處在奢侈品和便宜貨之間的中間企業,要么產品大賣考驗初心,還能不能堅持做“笨事情”;要么低價沖擊,徹底失去市場。這確實很難,但回過頭看,鞋還是剛需,皮鞋一年也還有40多億雙的產量,產業集中度也很低,那脫穎而出靠什么?還是得靠品牌。(來源:央視財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