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指十年回原點?兩會代表委員熱議指數編制方法改革
5月27日,上證綜指收于2836.8點,近期一直在2800點左右徘徊。而拉長時間周期來看,目前上證綜指2800點的點位,早在2007年就已經達到。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兩會上,相關代表、委員對這一問題提出了看法和建議。其中屢被業內人士提及的關鍵問題是,中國的退市制度不完善,成了抑制上證綜指上漲的根本。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獨家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目前市場對主要指數的討論在于“比較指數”的問題,但仍有部分聲音將指數上漲和投資者賺錢效應直接綁定,這是兩個需要區別的概念。
緣何失真?
全國人大代表、立信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朱建弟5月25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上證綜指長期不漲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是新股計入指數時,尚未經過充分博弈,價格穩定性較差。上證綜指編制之初,新股上市1個月后才計入指數。此后有關部門對此進行了3次調整:1999年11月9日,將新股計入指數的時點調整為上市第2個交易日;2002年9月23日,將新股計入指數的時點調整為上市首日;2007年1月6日,將新股計入指數的時點調整為上市第11個交易日。
但是,2014年以來,受新股發行定價、上市首日漲跌幅等制度變化的影響,新股上市后平均拉出9個漲停板,計入上證綜指時,新股股價普遍處于高位,之后新股價格回歸,對上證綜指產生影響。
第二,基本面惡化公司未剔除,影響了指數的代表性。
第三,總股本加權不利于真實反映股價的總體變化,削弱了指數的表征作用。
“目前滬市自由流通股占比僅為40%左右,其中,銀行、能源等權重股占比更低。大量非自由流通股雖然沒有參與交易,但對上證綜指的影響較大,導致上證綜指的表現與廣大投資者的實際感受產生一定背離。”朱建弟稱。
而屠光紹的看法則更為直白。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抑制上證綜指上漲的直接原因在于退市制度的不完善,同時,過去一些上市公司粉飾財務的行為,使得“上市之初”成為其業績高光時刻,此后業績一路下跌,對主要指數產生長期下拉作用。
第一,中國股市的退市機制不順暢。上市公司只進不出或少出,導致了上市公司的結構有問題。這就使得一些差的公司,應該淘汰的公司,還留著。但上證綜指又是一個綜合指數,那些差的公司在里面一直占著權重,所以導致指數上不去。
第二,上證綜指中包含的上市公司結構有待進一步改善。中國資本市場建立以來,國內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一直都在變化、調整,但中國上市公司的結構還是以傳統產業為主,這意味著,能夠反映新動能的,比如說科技創新的、業務創新的創新型企業,成長性非常好的新興產業企業,在整個上市公司的結構里面占比還是很低。比如說,目前A股市值前10名的上市公司,傳統產業比重很大。
從上市公司角度來說,可以通過上市,有了更好的資源,包括資金的籌集,能夠實現更快地成長,但是因為我們過去的上市條件,導致一些企業的高成長性無法體現在股市中,也就制約了指數的上漲。
第三,跟國內的上市制度相關。
“從過去30年來看,曾經有不少的公司,為了IPO的業績要求,會進行一些業績的包裝,甚至是粉飾造假,以達到上市的標準。上市之后,公司本身缺乏后續盈利能力,所以就會有業績變臉,上市時非常好,第二年就不行了,到第三年甚至虧損。這種現象曾經有一定的普遍性。”屠光紹說,所以這類公司上市以后成長性不好,指數就上不去。甚至于上市那天股價就到頂了,有些公司上市那天業績就是最高點。這幾方面的綜合原因,使得指數一直漲不了。
此外,指數的比較還有個可比性的問題。
“我們一般談綜合指數,但國際上主要看樣本指數。美國指數,樣本越大的,其實也一樣漲得較慢。比如道瓊斯指數,包含的公司樣本少,又不斷調,這個成分指數漲得就很快;但是比如標普500,漲得就相對較慢。”屠光紹說。
不過,屠光紹表示,雖然指數沒漲,但不代表老百姓沒賺到錢,市場往往容易將這兩個概念混淆。
盡管有以上因素,但屠光紹也強調,中國股市的根本問題還是上市公司質量問題,指數是深層次問題的外在表現,通過注冊制和科創板等深化改革,才能提升資本市場的功能。
如何優化?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5月25日同樣發文呼吁,滬指失真問題應引起充分重視。
李迅雷稱,滬指失真問題不是一個新問題,至晚從2006年開始,“滬指失真”已經成為一個市場上上下下盡人皆知的專有名詞。對于A股投資者來說,可能經常會疑惑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滬指沒有充分體現中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中國經濟實現了長達三四十年的高增長,2000年中國GDP突破10萬億元,2019年已達99萬億元。而上證綜指在2000年就已經達到2000點,2020年為何仍未突破3000點,10倍的GDP與50%的股指漲幅,反差不可謂不大。
對于如何優化滬指編制,李迅雷提出4個建議:
第一,關于公司結構。由于科創板本就是上交所的市場板塊,科創板公司計入上證綜指本就是上證綜指的題中之義。
第二,關于垃圾股。這類公司難以代表上市公司整體情況,股價波動性大、交易流動性差,歷來不符合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交易標準。考慮到這類股票市值占比極低,對指數和市場影響極小,因此爭議也較低。因此,ST股票宜盡早從指數中剔除。
第三,關于新股計入指數的時間。2013年歐洲STOXX 50指數調整、2017年標普指數調整,都有對新股計入時間進行優化的成熟經驗。可借鑒國內國際的歷史經驗,盡早實現新的調整。
第四,關于加權方式。從境外情況看,美國標普、香港恒生、日本東證TOPIX總股本加權改為自由流通股本加權,上證綜指可借鑒并早日推進。
(作者:南方財經全國兩會報道組王媛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