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纖科技大會:聚焦高端紡織化纖,科技引領綠色發展
近日,美國審議通過了《無盡前沿法案》,授權在五年內為美國基礎和先進技術研究提供超過11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用于投資人工智能、半導體、量子計算、先進通信、生物技術和先進能源等關鍵技術領域的基礎和高級研究、商業化以及教育和培訓計劃。這項法案同樣給國家先進新型材料的纖維材料行業的科技創新帶來較大挑戰。
5月19日,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南通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化纖專業委員會、南通市市場監管局、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各相關專業委員會/分會承辦的中國化纖科技大會(南通2021)在中國近代紡織教育與科學發源之地南通隆重舉辦。
本屆大會的主題為“聚焦高端紡織化纖,科技引領綠色發展”,主論壇深入探討了纖維科技引領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平行論壇圍繞功能性纖維新材料在家紡和服裝等領域的應用、化纖智能制造趨勢及技術、錦綸產業鏈新技術、綠色制造科技發展、纖維新材料發展戰略等熱點話題展開了互動討論;專題報告聚焦南通高端紡織產業資源優勢、紡織新材料技術路線圖、聚酯阻燃新技術等主題進行了交流分享。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副會長端小平,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校長俞建勇,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紡織處副處長縱瑞龍,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陳新偉,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伏廣偉,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朱北娜,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鄭俊林、副會長兼秘書長關曉瑞、原副會長和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賀燕麗,南通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南通創新區黨工委書記沈雷,南通市市場監督局黨組書記、局長秦艷秋,北京服裝學院材料設計與工程學院院長王銳,以及來自國家相關部委、紡織化纖領域的專家、學者、科研骨干、企業、媒體代表等關注紡織化纖及相關領域的業界同仁近600人參加會議。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呂佳濱主持會議。
高端致辭
“十四五 ”行業發展關鍵詞:科技+綠色+智能制造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在致辭時指出,歷經不平凡的2020年,化纖行業經受住了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考驗,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嚴重沖擊,化纖產量突破了6000萬噸,占全球比重超過70%,占我國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近85%,出口近500萬噸,占全球貿易的比重超過50%,穩居全球第一。常規纖維差別化、智能化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優勢產業。高科技纖維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先進國家行列,我國已成為全球品種覆蓋面最廣的高性能纖維生產國。個別頭部企業大舉進入化工煉化,正在改變全球化工格局。化纖行業持續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特別是纖維新材料技術的不斷進步,培育并發揮著纖維材料高性能、多功能、輕量化、柔性化等優勢,為紡織行業實現價值提升提供了重要路徑。
根據中國工程院對我國26個制造行業的競爭力評估結果,紡織工業是我國在全世界居于先進位置的五大產業之一,在我國制造強國建設進程中處于第一梯隊,這離不開作為前道化纖行業的重要支撐。因此,化纖行業的未來發展對于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極為關鍵,對此,高勇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切實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升到新的高度,進一步加強材料、裝備、工藝的創新,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
二是大力發展化纖行業智能制造。加強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大數據等智能制造共性關鍵技術應用研發,加強智能車間示范推廣,建設數字化網絡智能化示范工廠。培育發展化纖行業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針對行業不同細分領域特點,鼓勵企業與相關供應商形成集成系統解決方案。
三是持續提升行業綠色制造能力。以綠色技術驅動產業鏈各環節,降低污染物產排量,深化生產全過程,加大清潔生產改造力度。同時大力發展生物可降解纖維材料和循環再利用纖維,完善行業規范和評價體系建設,助力推動行業碳達峰和碳中和。
四是進一步提升自主品牌競爭力。深入實施“三品”戰略,順應國內消費市場崛起的大趨勢,緊抓國內國外“雙循環”戰略機遇轉型升級,進一步擴大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綠色纖維認證的影響,創新產業鏈上下游新產品應用開發對接,豐富品牌推廣模式,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化纖企業品牌。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校長俞建勇在致辭時指出,總體來看,我國化纖行業的技術水平與世界領先水平相比,已進入由跟跑逐步走向并跑的新階段,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生態優化和國家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圍繞我國“十四五”發展和2035年遠景目標,化纖行業如何不斷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纖維材料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持續推進產業基礎的高級化、產業鏈的現代化?俞建勇提出三點建議:
首先要加強基礎研究,針對先進基礎材料、生物基纖維、高性能纖維等前沿纖維新材料,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突出基礎研究的價值,為提升產品性能,拓展纖維材料新領域提高理論支撐,引領未來化纖產業的高技術發展。
二是要找準科技創新的著力點,要瞄準制約我國化纖產業升級的核心技術瓶頸,開展攻關,掌握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解決化纖行業高質量發展中的迫切問題提供技術支撐。
三是不斷完善創新體系建設,要進一步加強國家及省級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監測檢驗中心等平臺的建設,要暢通基礎理論的研究、工程化研發、成果轉化的全鏈條,構建產學研結合、高校協同的科技創新體系,同時要培養行業技術的領軍人才,發展復合型的人才隊伍,加強專業知識的普及,全方位地提高行業創新能力。
“產業強鏈”
刷新南通紡織產業綠色發展新高度
南通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南通創新區黨工委書記沈雷在致辭中表示,南通是聞名海內外的“紡織之鄉”,化纖產業作為其中的重要板塊,轉型發展一直走在前列。一是堅持鏈式發展,構建了集原料生產、紡絲、織造、工程塑料等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體系;二是堅持集聚發展,打造了啟東呂四紡織新材料產業園、恒科新材料產業園和海安錦綸功能性新材料產業園三大園區;三是堅持創新發展,建成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海安分院、東華大學文鳳化纖研究院等技術創新平臺,獲評國家時尚錦綸示范基地、國家差別化錦綸示范基地。特別是,如東桐昆聚酯一體化項目采用目前能耗最低的PTA生產技術,江蘇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一批頭部企業的加盟,讓南通化纖產業綠色轉型明確了標桿、加快了步伐。
他表示,當前,南通市正大力實施化纖“產業強鏈”行動計劃。此次大會,突出核心科技、智能科技、綠色科技、品質科技等關鍵領域,展示科技成果、碰撞創新火花、凝聚綠色共識,探索“科技引領綠色發展”,必將促進科技創新之花結出綠色發展之果,必將帶動更多行業、產業、企業走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希望以此次大會為契機,南通市能夠著力打造產業鏈技術創新平臺,積極踐行各位專家的新理念,主動對接各個方面的新成果,加強產學研合作,吸引更多創新資源、創新人才落戶南通;著力打造企業聯合創新平臺,依托頭部企業創新優勢以及產業技術研究院、高校院所創新資源,推進重點核心技術、產業共性技術和行業技術的研發創新,實現更多綠色轉變、創新蝶變、發展裂變;著力打造產業鏈招商平臺,聚焦強鏈、補鏈、延鏈,緊盯高性能纖維、生物基纖維、差別化多功能纖維、綠色環保纖維、新一代纖維材料等方向,吸引更多頭部企業、優質項目加盟,不斷刷新南通化纖產業綠色發展高度。
纖維科技引領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作題為“纖維科技引領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旨報告。她介紹,今年5月12日,美國參議院商務委員會表決通過了《無盡前沿法案》(EFA),明確將中國列為防范對象。EFA將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設立一個新的技術和創新部門;創設區域技術中心;針對經濟安全、科學、研究、創新、制造和就業建立一個戰略報告;設立供應鏈韌性和危機應對計劃的項目。目前,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改革也在不斷深化,中美雙方都盯緊了自然科學基金作為改革切入點。
朱美芳認為,我國面向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主要思路包括:一是“一個堅持和四個面向”,包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國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二是要緊跟、研判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特征,重點依靠科技人員,圍繞他們做好服務;三是加強基礎和前沿研究,為世界科技發展做出中國貢獻。
朱美芳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體現在8個方面,包括高端新材料、智能制造與機器人技術等。其中,在發展高端新材料方面,要加強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生物基和生物醫用材料研發。“十四五”期間,纖維材料領域的發展方向包括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纖維新科技目前也呈現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包括創新鏈、學科鏈和產業鏈的交叉融合。
對于目前的研究成果,她介紹,東華大學纖維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的前沿纖維科技包括:原位雜化功能相構筑及穩態紡絲、功能纖維智能化、溫度調節纖維、光信號傳導水凝膠纖維、力/電/光響應智能水凝膠傳感纖維等。總體來看,靈敏性、穩定性、多功能和高集成是未來功能纖維智能化的發展方向。
同期活動
恒逸基金聚焦科技人才培育
當前,在國內外宏觀環境復雜多變的大背景下,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核心地位,而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才。“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培養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這也是紡織化纖行業的長期人才戰略規劃。為此,2021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開展了杰出科技人才獎申報及考核等工作,在化纖行業內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2021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授予東華大學相恒學等3人杰出青年教師稱號,東華大學材料學院陳燁等5人優秀青年教師稱號;桐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李國元等8人杰出工程師稱號、江蘇澳盛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嚴兵等12人優秀工程師稱號;榮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孫建江等6人杰出技術工人稱號、華峰重慶氨綸有限公司錢錦等7人優秀技術工人稱號。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陳新偉為杰出青年教師、優秀青年教師頒獎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副處長縱瑞龍、南通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秦艷秋、東華大學教授王華平為杰出工程師、優秀工程師頒獎
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伏廣偉、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鄭俊林、東華大學教授陳龍為杰出技術工人、優秀技術工人頒獎
綠宇基金驅動綠色發展
“十四五”期間推動綠色發展是化纖行業進入新發展時代、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建設紡織化纖強國的必然要求。為加快我國化纖行業綠色發展和技術進步,“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綠宇基金”進行了全新改版,并開展了綠色發展貢獻獎的申報和篩選工作。
會上,湖北綠宇環保有限公司總經理溫國奇宣讀《關于頒發2020-2021年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綠宇基金”化纖綠色發展貢獻獎的決定》。福建永榮錦江股份有限公司汪建根等3人榮獲突出貢獻個人,安徽東錦資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邢朝東等6人榮獲優秀個人;華峰重慶氨綸有限公司“華峰重慶氨綸有限公司綠色制造工廠建設“等3項成果榮獲突出貢獻成果獎,福建省百川資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液著色循環再利用聚酯纖維”等15項成果榮獲優秀成果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校長俞建勇,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關曉瑞,湖北綠宇環保有限公司總經理溫國奇為突出貢獻個人、優秀個人頒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北京服裝學院材料設計與工程學院院長王銳、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員趙慶章為突出貢獻成果獎、優秀成果獎頒獎
綠色纖維認證迎來家族新成員
“綠色生活,從纖維開始”,就是要從源頭推動紡織全產業鏈的綠色化進程,讓源頭綠色、內核綠色、產品綠色的綠色纖維制品能讓廣大消費者真正享有的舒適體驗。這也是綠色纖維認證工作的初心。近年來,在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指導下,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開展的綠色纖維認證工作已經在業內的影響力日益加大,程序更加科學規范,通過認證的企業群體逐年擴大。
按照《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綠色纖維標志使用管理章程[2018版]》以及國家對于產品認證的相關要求,經過形式審查、產品檢測、現場檢查和綜合評定,海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液著色錦綸6長絲)、湖北博韜合纖有限公司(循環再利用原液著色丙綸短纖維、原液著色丙綸短纖維)、平頂山神馬簾子布發展公司(原液著色錦綸66工業長絲)取得中國化纖協會綠色纖維產品證書和中紡標綠色纖維認證證書。截至目前,綠色纖維認證企業達37家,認證產品覆蓋再生滌綸、Lyocell纖維、殼聚糖纖維、PTT纖維、原液著色錦綸、滌綸、丙綸、芳綸、聚酰亞胺纖維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陳新偉、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賀燕麗為新添加的綠色纖維認證企業頒發證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
—紡織卷化纖分支編撰取得階段性成果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紡織卷化纖分支編纂工作自2015年6月啟動,歷時5年多的努力,已完成該書化纖分支中化學纖維、檢測方法與標準、原料及助劑、制備工藝及化纖設備共5個部分、430條詞條的編寫任務,對保證紡織化纖行業知識的實準性和穩定性,推動全社會進一步了解紡織化纖行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鼓勵先進,獎勵工作人員在編纂工作中做出的努力,經化纖分支編委會研究決定,授予東華大學王華平等66人為編纂先進工作者稱號。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陳新偉為編纂先進工作者頒發證書
2020年中國化纖行業產量排名發布
為了更好地為行業和企業服務,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持續開展了化纖行業統計工作,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行業產量排名。今年是協會發布產量排名的第四個年頭,排名工作得到了廣大化纖企業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行業內外越來越多的關注。結合協會2020年統計工作,依據企業填報的2020年1~12月的產量數據進行排名。本次排名分為化學纖維產量綜合排名,以及17個細分產品產量排名。細分產品包括再生纖維素纖維短纖、再生纖維素纖維長絲、滌綸民用長絲(不含DTY)、滌綸POY、滌綸FDY、切片紡滌綸民用長絲、滌綸工業絲、滌綸短纖、循環再利用滌綸長絲、循環再利用滌綸短纖、錦綸民用長絲、錦綸工業絲、氨綸、丙綸、維綸、碳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
從這次的榜單來看,入圍門檻有所提高,頭部集聚的趨勢更加明顯。有的企業堅持以化纖為主業,不斷發展壯大;有的企業深耕細分市場,做精做強。這些企業正是我們開啟“十四五”、踏上新征程的中流砥柱。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秘書長、信息部主任吳文靜宣布排名
關于發布 2020 年中國化纖行業 產量排名名單的通知
精準推薦
南通國際家紡園:
打造世界級家紡產業集群
江蘇南通國際家紡產業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劉鵬作“高點定位、協同推進,奮力打造世界級家紡產業集群”報告。劉鵬介紹:“南通國際家紡園區是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省級開發園區,于2020年8月10日開始籌建,11月23日正式掛牌,位于通州區川姜鎮和海門區三星鎮內,緊鄰南通新機場,總面積51平方公里,下轄家紡行業全國最知名的海門疊石橋和通州志浩兩大市場。成立家紡園區,推動兩大市場一體化發展,是南通市委市政府總攬全局、著眼長遠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目的是進一步放大南通家紡集體品牌效應,持續提升南通家紡高質量發展水平,打造內強外秀的世界級家紡產業集群,建設產城融合發展示范新城。”
劉鵬表示,南通國際家紡園區產業基礎雄厚、已經形成了涵蓋“織、染、印、成品、研發、物流”的完整家紡產業鏈,涌現出羅萊、紫羅蘭、金太陽、藍絲羽、寶縵、凱盛、美羅、心愿等一批面料研發生產領軍企業和一批家紡成品骨干企業,園區企業每年采購坯布約100億米,其中化纖布約52%,主要用于外貿產品;外貿出口約80%是化纖類家紡產品。2020年,園區已累計集聚家紡企業3800多家、個體工商戶38500家、從業人員40多萬。未來,園區將開展鍛長板、補短板工作,全面提升產業層次和水平,產業規模確保全國最大、產業質態力爭全國最優、產業平臺力爭全國最全、產業業態力爭全國最新,打造世界級家紡產業集群,建設國際化產城融合發展新城。
洋口港經濟開發區:
深耕纖維行業新地標
江蘇如東洋口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周梁作“深耕化纖產業,賦能鏈式發展,致力打造纖維行業新地標”報告。他表示,洋口港在建港之初,就一直將石化及石化下游產業規劃為園區重點發展方向,作為石化及石化下游的重要產業鏈條,化纖產業的布局是資源與產業對接的必然選擇,是地方傳統產業鏈發展空白的有效填補。如今,圍繞南通現代紡織、纖維新材料發展方向,洋口港已經吸引了一大批龍頭型、基地型的滌綸、錦綸項目落戶。在滌綸方面,總投資超450億元、總用地面積6000畝的桐昆滌綸全產業鏈項目已開工建設,全面投產后將實現從“一滴油”到“一根絲”到“一匹布”的全產業鏈布局;在錦綸方面,總投資165億元的臺中化時尚錦綸新材料產業基地項目一期已投產,二期項目即將開工建設。
未來,洋口港經濟開發區將圍繞兩方面不斷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一是重點發展滌綸、錦綸纖維材料,如功能性差別化纖維、高性能化纖織造、終端制品等;二是重點發展國家戰略性新興纖維材料,包括碳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芳綸等。
他表示,百余年前張謇先生筑堤植棉,織就了“紡織之鄉”的南通名片。今天洋口港人將秉承張謇先生“敢為人先、實干擔當”的創業精神,以“高端、智能、創新、綠色”的理念為引領,以解決國家卡脖子的復合纖維材料為努力方向,完善纖維全產業鏈體系,打造經濟總量超千億元的高端纖維新材料產業基地。
專題報告
東華大學材料學院 研究員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總經理王華平作“紡織新材料技術路線圖(2035)”報告。他指出,紡織行業是重要的支柱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國際競爭優勢產業。而纖維新材料是支撐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全球發展戰略重點,是《中國制造2025》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纖維領域與新興科技交叉與融合,已形成前所未有的多維發展空間,呈現綠色、多元、極限、智能、融合、服務等新的發展趨勢。纖維新材料制造體系包含三個方面:功能纖維新材料、高端用纖維材料及紡織品、前沿纖維新材料。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這三個領域都存在一定差距,以功能纖維材料為例:我國功能纖維材料品種齊全,大部分處于跟跑階段,在低成本方面具有明顯競爭優勢,但是發達國家幾乎壟斷了功能纖維新材料領域的高端市場,其品牌與原始創新能力強。
總體來看,我國纖維新材料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關鍵技術受制于人,成果轉化斷點、痛點、盲點多,產業化比例低,進程慢。在制造業由“大而強”向“強而精”轉型、市場由更多依托外需向以內循環為主體轉型的背景下,纖維新材料產業發展挑戰與機遇并存。總體趨勢是纖維新材料智能制造與“柔性化”服務新模式,倡導綠色制造與可持續發展。
紡織工程科技2035的總體發展路線圖是通過紡織工程科技領域前沿技術、傳統紡織核心關鍵技術、智能制造共性技術、先導性技術、非連續性技術研發和工程化、產業化應用,紡織工程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紡織工程科技創新人才體系建設,推動紡織工程科技達到國際領先,支撐我國紡織產業實現大而強,走向高端。到2035年,紡織工程科技在前沿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共性技術領域、先導性技術、非連續性技術領域等實現全面突破;紡織工程科技支撐體系進一步完善,建成紡織國家實驗室,統領我國紡織科技創新;形成國際紡織工程科技人才高地。
北京服裝學院材料設計與工程學院院長王銳作題為“聚酯阻燃新技術”的報告。她首先從阻燃纖維研究背景的角度介紹了阻燃纖維的重要性和當前阻燃纖維的研究現狀。當前我國化纖纖維總量超過5000萬噸,但阻燃纖維不足10萬噸,而我國對阻燃纖維的需求每年超過100萬噸,世界需求量則超過500萬噸。當前我國阻燃劑普遍面臨著環保、成本、高效、選擇、復合幾方面的瓶頸,阻燃纖維的發展也受制備技術與性能的制約、標準的規范性、進出口的局限性、法令法規的健全性等因素的制約。
“十三五”期間,我國改性阻燃纖維產業化技術取得了重要進展,如突破了阻燃聚酰胺樹脂和纖維制備關鍵技術,實現了長效阻燃聚酰胺纖維的規模化制備;阻燃聚酰胺66和聚酰胺6纖維斷裂強度可達5.5cN/dtex和6.5cN/dtex,極限氧指數達28%以上;開發了阻燃再生纖維素纖維表面改性技術;開發出了高磷含量耐久阻燃共聚酯聚合關鍵技術等。
對于阻燃纖維的未來發展,王銳談到,要加強開發纖維用環保高效阻燃劑及新型阻燃技術、研發抗熔滴抑煙阻燃纖維及制品、研發復合功能與高性能阻燃纖維、重視阻燃纖維的可持續性以及環境友好性、重視阻燃纖維的綜合性能提升、規模化產業化性價比等。
當天下午還舉行了5場平行分論壇——南通高端紡織產業發展論壇、纖維科技智能制造發展論壇、錦綸產業鏈新技術創新論壇、綠色制造科技發展論壇、纖維新材料發展戰略論壇。
科技成果展
附件:
2020 年中國化學纖維產量排名名單
2020-2021年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綠宇基金”
化纖綠色發展貢獻獎-個人獎獲獎名單
2021年恒逸基金杰出科技人才名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