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的轉型與創新是無法模仿和學習,盲目跨界更是迷失
當下市場,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一切數據說話;門面上上市公司各類預警信息不斷,前面拉夏貝爾、貴人鳥、美邦服飾塵埃還沒落地,這邊如意科技債務危機、都市麗人預虧9.8億又浮上臺面了;
如意科技原本就是一個面料生產商,在資金充裕的時代,頭部企業可以利用杠桿大肆收購歐美日韓的落魄品牌與企業;一大堆所謂二三線輕奢品牌湊在一起起到品牌+的效果嗎?從如意科技的債務危機看來效果不咋樣,這樣的轉型未來依然問題多多;都市麗人預虧近10個億有些讓人不敢想象,作為本土內衣的頭部企業,近年以來一直在學維密(可是維密無論在歐美本土市場還是中國市場,表現并不如意了),從大眾化品牌拼命向中高檔內衣品牌定位轉型,砸下不少重金招兵買馬和請代言人,錢花了不少,市場沒有聲響,反而庫存多了不少,門店也關了不少,線上線下都沒有做好;
近期安踏牛逼的很,似乎執體育品牌之牛耳,收購亞瑪芬之后也不是那么順順當當的,讓出亞瑪芬部分股份回收現金聚焦眾多品牌的一二三,也是不想消化不良了;安踏及安踏兒童在國內三四線市場發展比較迅猛,但以跑步細分異軍突起的特步,和以國潮再次崛起的李寧再做大市場蛋糕的同時,其實也在蠶食存量市場;在部分更低級市場如:甘青寧只有喬丹的天下,誰都不行,二三集團軍品牌在部分區域市場耕耘更深;
中國零售市場之大,引來無數國內外企業競折腰,不是誰都能氣吞山河?扎好各自的籬笆墻才是硬道理,學誰不要緊,關鍵一定要保持自己,一個不能保持自己的品牌個性與商業模式而一味模仿不獨創能走多遠?掰掰手指頭都知道…安踏的渠道模式轉型非常徹底,在渠道上排兵布陣很強悍,哪怕耐克、阿迪特許加盟模式的攻勢多么威猛,在門店的覆蓋率上(當然也包括線上的分銷體系)遠遠不如安踏等品牌;李寧在產品研發創新上,運動功能與生活、時尚的結合,搭上國潮的風口既是機遇,也是必然,機會永遠給準備著的人;
拉夏貝爾學ZARA,學到了嗎?學到只是皮毛,只是口號,只是幌子;ZARA成功核心要素:供應鏈的優勢,不是僅僅只是產品的模仿,而是從面輔料到生產、銷售一體化的供應鏈優勢;在產品成為商品上市之前商品企劃、設計企劃、生產采購、門店零售等部門協同作業,在市場需求、數據模型測算等基礎上決定產量、價格、門店范圍、是基本款還是形象款的定位等;當然不僅只是拉夏貝爾在學習ZARA,之前的福建品牌諾奇男裝學了ZARA之后老板也跑路了,ZARA的快是整個體系的快,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在前臺、中臺、后臺都體現出來的快;
遙美邦服飾高光時期,森馬以學習美邦服飾為己任,當日美邦服飾的營銷會議紀要當天森馬服飾就知道已不是秘密,美邦服飾當年的形象款次年就會成為森馬服飾的暢銷款;森馬學著學著,今天已經不是同日可語了,美邦服飾自己打敗了自己,森馬在學習之中迅速成長了,特別是森馬服飾在美邦服飾在高光時期丟掉的三四線加盟商都被收編起來,對于美邦服飾不屑一顧兒童事業森馬服飾做的風生水起;邯鄲學步必須要有自己走路的基礎,而不是買珠還櫝;
今天的優衣庫也是受佐丹奴啟發并學習之,成就今天的非凡業績,不是一直簡單的學與模仿,而是學而時習之,成就優衣庫自己的模式。而今天佐丹奴江河日下,優衣庫在中國市場如日中天,有多少中國品牌轉而在學習優衣庫模式,問題是學到精髓了嗎?形似神不似的假李逵有市場嗎?其實優衣庫進入中國市場也不是一帆風順,幾經調整才取得今天的市場高位,在日本的國民品牌被拔高成為中高檔的快時尚品牌在中國市場掙得瓶滿缽滿;在快時尚這時尚風口吹過之后,優衣庫也再三強調它不是快時尚品牌;其實,確實如此,優衣庫充其量就是一家提供百搭有性價比產品系列的服飾企業而已,優衣庫的基本款做的確實很扎實,在尺碼、顏色的多樣化目前還真沒有發現一家服飾企業能夠超越優衣庫的,舉個例子就是優衣庫一款T恤可以做到72個顏色,可見優衣庫在產品研發的深度;這種優勢不僅僅只是體現在成衣縫制過程,而是在面輔料上就開始,面輔料還必須壟斷都有的,歷史上優衣庫兩次成功轉型就看到了,產品看似基本,但在面輔料的壟斷獨有就是一種時尚趨勢,搖粒絨的開發、薄羽絨的開發,還有T恤的聯名款,我們今天本土所謂的跨界、聯名、IP還真的要感謝優衣庫的時尚教育;
真不知道海瀾之家學習超越了多少,我看庫存肯定超越了不少。優衣庫在品牌、產品、門店和用戶的對接是扁平化的,而海瀾之家在品牌、產品、門店和用戶的對接是缺位的,只有品牌可以掌控,產品靠生產供應商,門店靠投資商或加盟商,這和優衣庫的SPA品牌、產品、門店、用戶一體化模式是無法比擬的;海瀾之家這幾年增長一直趨緩就說明其模式在農村包圍城市期間行得通,而一旦主流市場在一二三線市場就存在問題;但優衣庫已做好中國一二三線市場布局,下沉三四五線市場加快推進的過程之中,不知以海瀾之家為代表的品牌還能走多遠?不過,優衣庫的發展壯大成就了申洲國際和晨風集團的制造英雄地位。
美邦服飾也是學習佐丹奴成長的,學習之后有了自己的沉淀與個性,也曾經成就美邦服飾周成建先生在鞋服行業首富的高光時期,時至今日還在學習…不免讓人唏噓不已,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是永恒的課題,但問題是知識點學習理應轉化成自己知識點的夯實,而不是猴子掰玉米掰一顆丟一顆,最后握在手里的玉米不是自己的。
如上本土品牌的發展案例說明當下本土品牌企業一個共性就是:燈下黑現象,永遠都在“跨界”“學習”“模仿”“創新”“轉型”自己不擅長的,自己擅長的已經自己讓它“落后”了。模式的“轉型”“創新”是無法“模仿”和“學習”,更不能隨意“跨界”讓自己的企業迷失在市場重構的十字路口當中;每個企業的發展模式或者商業模式在特定的市場階段是踩準了發展風口,隨風起飛不是“豬”的牛逼和實力,而是這陣風的強勁;
沒有“風”日子更多,一味想“風”的日子只會讓你弱不禁風,模式設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任何模式都需要自身核心競爭力做支撐,木桶補短板投機取巧已經有些過時了,當下需要的是品牌力、產品力、門店力、技術力、服務力等全面成長。
作者:程偉雄
來源:中服網 作者:陳航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