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的邏輯
趙萌萌/文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一歷史轉捩點中應當如何應對挑戰、化危為機?為此,美國學者賈雷德·戴蒙德在新作《劇變》中針對芬蘭、日本、智利、印度尼西亞、德國、澳大利亞、美國此7個現代國家在數十年間所經歷的危機和選擇性變革進行了一種比較性、敘述性、探索性的研究,為躁動不安的世界提供了一個沉靜的思考。
將個人危機的一些分析范式應用到國家危機研究上,是本書在方法論上的重要特點。在戴蒙德看來,幫助人們應對個人危機的洞見也可以為困擾國家的難題提供啟示。丘吉爾說:“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危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成長軌跡,或通過化解危機而更加自信,或無法克服危機而萎靡不振乃至選擇自殺;國家亦復如此,危機也可以改變一個國家、一個文明盛衰軌跡,或者化險為夷、轉危為安,或者成為壓垮大象的最后一根稻草、摧毀千里之堤的那個蟻穴。
盡管國家不是個人的簡單放大化,但個體在處理危機時候所具有的經驗和路徑對于國家應對危機并非沒有意義。首先,在個人危機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成就,尤其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危機治療作為一個學科已經相對成熟,積累了大量的案例和知識,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培訓課程,危機治療也成為許多診所能夠提供的治療項目。此外,對于普通人來說,個人危機更加貼近于我們的生活,更容易理解。
《劇變》中列舉了12個影響個人應對危機的因素:直面深處危機的現實、愿意承擔責任、劃清界限和明確問題、向外界尋求物質及情感支持、借鑒他人應對危機的方法、自我力量、誠實的自我評估、應對過往危機的經驗、耐心、靈活的個性、個人核心價值觀、不受約束。
個人應對危機的方式與國家應對危機的方式有著相似性。作者羅列了影響國家危機的12個因素:對危機的共識、愿意承擔責任、劃清界限并明確需要解決的國家問題、從他國獲得物質和資金方面的幫助、借鑒他國應對危機的經驗、國家認同、自我評估、應對過往國家危機的經驗、應對失敗的耐心、特定情況下國家的靈活性、國家核心價值觀、不受地緣政治的約束。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因素與前述個人危機的應對方式有著對應關系或者某種程度的相似性。或許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古人才注重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勾連,《大學》所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書中分別以芬蘭和日本為例,討論由外部沖擊所引發的危機;以智利和印度尼西亞為例,討論由國家內部因素所引發的危機;以德國和澳大利亞為例,討論非突發性的漸進式危機。“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真正出路在于守正創新。危機意味著一種打破慣常的極端情況,歷史經驗或以往的處理方式不再適用于當前的新挑戰,要破局必須尋找新的解決方法。實際上,新與舊并非截然劃分的,個人或國家不可能完全改變和拋棄過往的一切,一個成功化解危機的國家是戴蒙德書中所形容的新我與舊我的“馬賽克式”共存。化解危機,關鍵在于甄別取舍,哪些運作良好、不需要改變,哪些不可行、需要改變。適用的要保留,不可全盤否定;不適用的要勇于變革,不可因循茍且。國民和政府對此應該心中有數,不可如《春秋》所批評的“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
在分析了已經結束的危機后,作者又將視角從歷史轉入當下,以日本、美國和全球為例,分析了當下正在發生的和潛在的危機,其中不乏真知灼見。面對危機,有的國家直面問題,找到了新辦法,經過危機洗禮后變得更加強大,正如尼采那句名言所說的:“凡殺不死我的必會使我更強大。”而有的國家陷入過度的自我憐憫中,不承認危機,甚至進入非理性時刻。如同危機治療中的個體一樣,國家也必須學會主動承擔行動責任,而不是把自己看作無助的受害者;要對不確定和危機有耐心,積極借鑒他人或他國的經驗,而非秉持一種別人的經驗無足取、只有自己的模式才是最優的態度。畢竟,真正摧毀一個國家的還是自己,而非形形色色的替罪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