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門檻提高:CDE新政劍指研發同質化 力推“中國首創”
有利于淘汰許多同質化的me too產品,遴選出更多高質量的first in class藥物。
7月6日,醫藥板塊集體“跳水”領跌A股,復星醫藥、泰格醫藥、藥明康德、通策醫療等多只市值超千億元的行業龍頭股出現“閃崩”。
針對這一異常現象,業內認為誘因或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7月2日發布的“關于公開征求《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意見稿》)。
《意見稿》明確指出:新藥研發應以為患者提供更優的治療選擇為最高目標,當選擇非最優的治療作為對照時,即使臨床試驗達到預設研究目標,也無法說明試驗藥物可滿足臨床中患者的實際需要,或無法證明該藥物對患者的價值。
針對這一政策,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CDE這個《意見稿》將從另一個層面規范并真正提升藥企的研發實力。這一政策出臺之后,將有利于提高國內創新藥的研發標準,使得創新藥企提交的臨床數據標準以市場上最好的腫瘤創新藥為參照,有利于大大提高創新藥的質量,讓真正在做創新藥企業的創新產品用于腫瘤患者,淘汰許多同質化的me too產品,遴選出更多高質量的first in class藥物。”
換言之,當下CDE此舉將有利于加強中國創新藥企的研發實力,改變創新產品同質化現象,而后續,提升企業研發實力也將成為下一階段國家藥監部門聚焦的重點。
CDE新政鼓勵真正有價值的抗腫瘤創新藥進入臨床試驗及報批上市。視覺中國
“創新”扎堆亟待規范研發標準
不得不說,此次的《意見稿》出臺早已有跡可循。早在2018年“CSCO CDE中國原創抗腫瘤藥”專題論壇上,CDE化藥臨床一部部長楊志敏在報告中指出,從2011-2018年中國批準的抗腫瘤藥品清單來看,近兩年獲批的抗腫瘤藥品數量明顯增多,審評提速與優先審評政策的落地是最直接的影響因素,2017年和2018年(截至9月)獲批藥品中分別有67%和100%為優先審評。
“從整體上看,現階段我國抗腫瘤藥的研發情況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盡管我國抗腫瘤藥的自主研發能力顯著增強,但大多數仍然是在借鑒國外的靶點和模式;二是,扎堆現象突出,如近幾年大量涌現的抗PD-1免疫治療產品等;三是,基礎數據(如流行病學等)嚴重不足,基礎研究有待提升;四是科學方法和工具的研究與應用有待增強,特別是模型模擬、創新方法的使用是我們的弱項。”楊志敏曾如此說道。
而此次,業內人士也一致認為,解決創新藥物扎堆現狀成為此次CDE《意見稿》的重點。
梳理國內企業布局PD-1免疫治療企業的研發管線不難發現,國內創新產品研發進展迅速,但也扎堆嚴重,這也是硬幣的另一面,高水平的重復研發投入以及濫用。目前,在PD-1免疫治療市場,這種你追我趕的背后,使得賽道顯得過于擁擠,直接導致了嚴重的同質化。
根據米內網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4月18日,已有約72個PD-1相關品種在中國處于研發/獲批階段。再從臨床試驗數據來看,截至2020年9月,全球有4400個PD-1/PD-L1單抗臨床試驗在研,與2017年9月相比,PD-1/PD-L1單抗臨床試驗總數增加了3倍。
此外,在靶點的研究上,國內的藥企也有同樣的問題。以最近較為火熱的CAR-T細胞療法產品為例,目前臨床在研的CAR-T項目涉及靶點主要集中在CD19、CD20、CD22、GPC3、BCMA等熱門靶點,其中,我國以CD19為靶點的CAR-T臨床試驗占比就超過了40%,以CD20、CD22和GPC3為靶點的臨床試驗較少,以BCMA靶點做臨床試驗的占比甚至僅有5%。
“近年來,中國獲批的腫瘤藥數量太多,導致許多藥物扎堆出現,就PD-1藥物,國內就出現了上百家藥企在布局臨床研發,而這背后其實是無序的競爭,是資本在助推,這并不是一個好現象。“金春林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在7月6日醫藥板塊的集體“閃崩”中,復星醫藥和藥明生物備受關注。就在不久前,復星凱特首款CAR-T細胞療法正式獲批,一時之間使得復星醫藥A股漲停,H股大漲近10%。而7月6日,復星醫藥率先跌停,不過尾盤開板,最終收跌9.64%(A股)。而藥明康德(A股)在CRO概念股的大跌形勢下,也難以幸免,盤中一度觸及跌停。
對此,復星醫藥相關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以臨床價值以患者診療需求為導向是本輪醫改的核心,CDE這個《意見稿》目的是去偽存真,鼓勵真正有價值的抗腫瘤創新藥進入臨床試驗及報批上市,引導創新研發資源合理配置,同時也為新藥進入醫保談判,服務于臨床使用提供更多科學依據與技術支撐。”
藥明生物CEO陳智勝博士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該《意見稿》中提及,新藥研發應以為患者提供更優的治療選擇為最高目標。這實際上提高了創新藥的門檻,避免PD-1等熱門靶點藥物在國內市場的同質化競爭,對行業內真正從事創新研發的‘頭部’企業是利好信息。”
研發進程或減緩first in class將成主攻方向
藥品扎堆研發,也并沒有影響國內創新藥的獲批進展。
僅2021年上半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就批準了包括復星凱特CAR-T細胞治療產品阿基侖賽注射液、百濟神州申報的1類創新藥帕米帕利膠囊、榮昌生物制藥注射用維迪西妥單抗、澤璟生物制藥申報的1類創新藥甲苯磺酸多納非尼片等在內的多款創新療法上市。截至2021年6月30日,國內獲批國產1類新藥有15款,而根據《2020年度藥品評審報告》,去年同期獲批國產1類新藥僅4款。
2020年,CDE完成中藥、化學藥、生物制品各類注冊申請審評審批共11582件,較2019年增長32.67%。其中,完成需技術審評的注冊申請8606件,較2019年增長26.24%;完成直接行政審批的注冊申請2972件。此外,藥審中心實現了中藥、化學藥、生物制品各類注冊申請按時限審評審批率達94.48%,創歷史新高。
但在此過程中,也造成了許多me too產品加速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創新藥研發進程加速是好事情,但是,這些創新藥是否能滿足不同患者真正的需求還待進一步去權衡。但可以確定的是,此次政策的頒發,將給創新藥市場降溫,放緩創新藥獲批進程,給更多真正具有臨床價值的治療方案利好的機會。”金春林說道。
在金春林看來,醫藥股全線下跌主要除了受到CDE這一政策影響,也受到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由于目前許多國內以仿制為主的傳統藥企受到專利相關的法規影響,無法繼續進行相關藥物的研發,而這些藥品不僅僅涉及腫瘤藥,還涉及許多其他疾病領域的治療藥物,這也是為什么此次醫藥股全線下跌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進展加快,我國醫藥行業的整體格局得到重整。政策為高質量仿制藥帶來結構性機會可期,從而更合理地保障藥品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這遠遠不夠,真正first in class的創新藥才是行業發展的終極發現。換言之,在不久的將來,仿制藥、me too藥物將逐漸被淘汰,first in class、best in class 藥物將成為國內主流。
上述復星醫藥和藥明生物人士均透露,后續first in class將是公司聚焦的重點。復星醫藥方面表示,在研項目將緊盯全球前沿科技,引入最新的突破性技術與產品,填補尚無有效療法的領域。同時致力于first in class的突破,針對最新靶點,研發best in class產品。
藥明生物方面則認為,未來國內生物藥行業可能會分化為兩個生態圈,一個由注重“first-in-class”創新藥物研發、以未滿足的臨床需求為導向的頭部企業構成,另一類是創新能力不強的、以低價競爭的企業組成的基礎生態圈,目前國內政策的導向會越來越有利于前者的發展。
面對此次股價震蕩,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不是一時的,后續這一政策將會對醫藥行業造成長期波動。而對此,也有投資人給出了相反的看法。
華興證券研究所負責人、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趙冰博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目前,業內對CDE這一政策進行了過度解讀。CDE出臺這一政策核心在于解決市場上創新療法扎堆研發的現狀,希望進一步引導研發資源得到高效利用。另外,從醫藥投資、融資角度來看,市場對于醫藥市場一片看好,所以基本不會帶來后續的大震蕩。至于為何會出現此次股價波動,實際上還是由于包括集采、醫保在內的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