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股指期貨不是下跌“元兇”
自4月16日推出以來,股指期貨已滿月了。伴隨著期指上市,A股市場也開始了一輪大跌。以4月16日收盤價格計算,本輪下跌中,滬深300指數的最大跌幅達到了17.87%。
人民日報繼5月6日發文《中國經濟趨好股市為何跌跌不休》、5月14日發文《A股為何連續下跌》之后,今日再度發文《股指期貨不是下跌“元兇”》,文章表示,決定股市漲跌的是基本面和宏觀政策,而非股指期貨。本輪股市下跌的原因有國外金融事件的影響,也有國內貨幣政策、樓市政策調整的影響。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教授分析稱,決定股市漲跌的是基本面和宏觀政策,而非股指期貨,這兩者沒有任何關聯。即使沒有股指期貨,本輪下跌也不可避免。
月內針對股市下跌三度發文
人民日報在5月14日的文章中表示,股市漲跌有自身規律,說股指期貨引跌股市沒有根據。文章援引多位專家表態作為例證。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教授分析,決定股市漲跌的是基本面和宏觀政策,而非股指期貨,這兩者沒有任何關聯。即使沒有股指期貨,本輪下跌也不可避免。 影響本輪股市下跌的原因有很多,有國外金融事件的影響,比如希臘債務危機等,也有國內貨幣政策、樓市政策偏緊等原因。
“股市的漲跌有自身的規律,把股市下跌歸于股指期貨沒有根據。”上海證券副總經理姚興濤說。
海通證券高級研究員雍志強談到,滬深300股指期貨上市后,4個合約價格和股票現貨市場密切相關,完全沒有出現股指期貨合約價格脫離現貨而獨立特行的局面,股指期貨合約價格基本上跟隨股票現貨指數走勢,也符合海外股指期貨市場初期的情況。
雍志強提供的分時數據顯示,是股票現貨領跌股指期貨,而非股指期貨引跌現貨。海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基本結論是:在股指期貨上市初期,絕大多數都是現貨價格引導期貨價格,期貨價格滯后、跟隨現貨價格走勢。只有當股指期貨名義成交金額和未平倉合約價值超過現貨股票市場交易額的50%,甚至達到80%左右時,股指期貨對股票現貨市場的價格發現才會有影響。
股指期貨規模偏小 “小螞蟻”絆不倒“A股大象”
到底是期指影響現貨,還是現貨左右期指?今日文章說,市場人員分析,目前,中國大陸的股指期貨資金規模只有70億元人民幣。保證金的總額仍不及一只股票的總市值,相對于總市值20萬億左右的A股市場,“小螞蟻”還難以撼動股市這頭“大象”。
通過對近期股市、期市資金流量、存量的分析,4月16日以來,隨著中國股市的重挫,滬深300成份股凈資金流出約為678.94 億,而在這個時間段,期貨市場活躍資金存量平均為15.94 億。從資金量來看,股指期貨市場上資金的行為尚不能影響股票市場走勢。另外,根據估算,自股指期貨上市至今,約94.93%的成交量在作趨勢投機交易,套利交易的份額相當小。這是股指期貨下跌相對較為遲緩,一直處于正價差運行的主要原因。這也再一次證明,是現貨拉動期貨下跌,而不是期貨拉動現貨下跌。 另外,從參與者看,大的機構沒有參與,期指左右股市價格的可能也就很小。
另外,文章還解釋了期指巨大的成交量是否會造成對股市的影響,據專業人士透露,股指期貨的交易額與股票市場的交易額也不具可比性。股指期貨是保證金交易,實行“T+0”日內回轉交易,同一筆資金日內可以交易多次,這些交易額都是名義的,名義成交額高也是正常的,雖然比預期的要高許多。從境外市場來看,比如,2009年,美國股票類衍生品名義成交額是股票市場交易額的1.20倍,香港是3.22倍,韓國是29.70倍,印度是3.07倍,日本是1.20倍,臺灣是2.10倍。因此,文章稱這樣的交易量并不值得大驚小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