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各類經濟體的關聯度日益緊密
開拓大財經新聞—地方黨報經濟新聞的轉型之路
1.黨報大財經之“大”首先體現在應具備全球化視野。
當前,經濟新聞的地域化特征日趨淡化,這不僅因為全球化時代各類經濟體的關聯度日益緊密,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度也在不斷加深。如今,一項經濟政策、一件經濟事件、一類經濟現象、一個經濟熱點的發生、延展,早已超越了本地的“樊籬”,與區域、全國乃至全球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就受眾需求而言,也從原來的單一化、扁平化走向多樣化、立體化,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簡單地圖“知其然”,而是在“知其然”的基礎上,還希望進一步從媒體上獲取“知其所以然”的相關信息,即感知新聞背后的新聞。這就“倒逼”媒體不斷開闊視野,深入挖掘。
報道思路上一個顯著變化就是要求記者對經濟新聞必須“跳出浙江”,以全國、全球化視野來判別其價值。也就是說,報道不再局限于一地一域(主要是本地區)的視角,去解釋某種經濟現象或看待一個區域、全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格局下去考量、挖掘內在的新聞價值。浙報對吉利收購沃爾沃的相關報道就是典型例子。吉利收購沃爾沃毫無疑問是今年熱門經濟事件,浙報緊緊抓住收購主體是“浙商”這一核心要素,既彰顯出浙江民企轉型升級的大手筆與大氣魄,同時又“跳出浙江”,把它納入到國際金融危機大背景下,結合全球汽車業的不景氣、汽車巨頭的困境、一家民企為何能“蛇吞象”等作了多層面剖析,報道形態也很豐富,消息、通訊、人物專訪、評論等齊備。這樣,不僅并購事件本身報道得很深、很透,即使是李書福本人的形象也隨報道“活”了起來,可以說,在這場吉利收購沃爾沃的媒體大比拼中,浙報做出了自己的鮮明特色。
2.黨報大財經之“大”還應體現在宏觀與中觀、微觀的有機結合。
大財經并非意味著一味求大,恍若天馬行空般漫無邊際,黨報大財經其實有跡可循:大到國家宏觀經濟決策,中到區域經濟、塊狀經濟運行動態,小到百姓理財、民生消費服務等,都是黨報大財經報道觸角覆蓋的領域。即便是宏觀經濟的大題材,也有一個中觀、微觀切口問題。以當下全球熱點問題人民幣升值為例,可以做得很宏觀,從中國政府的聲音,到學者、專家的觀點,再到國外的不同聲音。但說到底,人民幣升值后受影響最大的是中國企業,為此,浙報在報道這一選題時,采用解剖“麻雀”的辦法,選擇反映人民幣升值對省內外貿企業的影響入手,既避免了因題材宏大而帶來的泛泛而談,同時又以小見大,于微觀中見諸宏觀,以個體折射共性,取得了很不錯的報道效果。
體現差異化競爭
悲觀人士認為黨報財經新聞的處境尷尬,論深度,專業性,不及專業類財經媒體;論親民性、貼近性又不如都市類報紙。這是事實,但這并不代表黨報的財經新聞難以望前二者的項背。相反,從浙報實踐看,黨報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獨特優勢,在財經領域獨樹一幟,成為打造主流財經新聞的強勢媒體。途徑就在于差異化競爭。
1.敢于直面熱點。
不可否認,直到現在,黨報經濟新聞仍存在報道“禁區”。當專業財經類媒體、都市類報紙對一些重大經濟事件、經濟熱點連篇累牘深入報道時,黨報卻還糾結于“報”還是“不報”或者“怎么報”,有的甚至采取“鴕鳥”政策,對熱點問題退避三舍,以致黨報在一些重大經濟事件、經濟熱點上無端把話語權主動拱手相讓,無法正常發揮黨報主流輿論引導作用。造成這一局面,主要還是黨報辦報過程中沉淀的一些陳舊觀念自我禁錮所致。碰到重要的新聞,一些黨報總喜歡哪個權威部門給出個肯定性結論、答案,或者承擔審稿職責,才肯報。從新聞內在規律看,如果要等到有明晰的結論才出報道,絕大多數新聞早就成了“明日黃花”。這也是為何黨報在一些重要新聞上比其他媒體尤其是一些新銳媒體“慢半拍”,甚至屢屢放“馬后炮”的主要原因所在。
浙報改版后,即明確對重大經濟事件、經濟熱點不僅不回避,更要求在最短時間內搶“第一落點”—敢抓、擅抓、快抓。短短三個月的改版實踐,浙報經濟新聞版上可謂熱點、亮點紛呈:從吉利收購沃爾沃到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浙江期待,從浙商身陷晉煤整合困局到農夫山泉陷入“總砷超標”風波,從瑞安爆炒土地“紅證”到杭州房價瘋漲,從奧巴馬訪華浙商的期待到身處迪拜債務危機漩渦中的浙商真實感受,從電動車新國標引發爭議到瘋狂的大蒜……對這些發生在省內、國內乃至全球的經濟熱點,浙報都在第一時間內作出積極反映,大容量、大版面進行了報道,有不少作了連續報道,在凸顯時效基礎上,力爭把新聞做透、做深、做精。
2.有獨家的判斷。
在信息共享時代,同一條新聞見諸不同媒體是大概率,而獨家新聞則屬小概率。那么,對新聞同質化現象,是否就可心安理得地“千報一面”?答案是否定的。同一條新聞,可以有不同的價值判斷、不同切口、不同報道方式、不同表現手法,所以,在互聯網時代,媒體間的競爭不再以獨家新聞取勝(起碼這已屬非常態),而相互之間更多比拼的是獨家判斷力,這才是一種常態。說白了,就是同一條新聞,你有我有他有,就看誰的報道更深入、更全面、更細節化,比的是辦報的底蘊與功力。
這方面改版后的浙報同樣付諸了艱辛的努力。不久前,美國對我國油井管相關產品加征高額反補貼關稅,這是迄今美國對中國實施的最大一起貿易制裁。浙報在接到新華社有關通稿時沒有簡單地照登了事,而是指派經濟新聞部迅速了解有無浙企卷入其中。果不其然,位于諸暨的浙江健力股份有限公司首當其沖,是此次涉案中國企業中反補貼關稅比例最高的。于是,浙報當天即派記者對該企業作了深入采訪。在版面處理上,除了自采稿作主稿外,還把新華社稿作為背景配稿組合在一起,并配發了言論。這樣一處理,原本一條通稿新聞就成了浙報的獨家財經新聞,社會反響相當不錯。此外,像《家電下鄉,兩家浙企交白卷》《浙商應對迪拜危機》《奧巴馬訪華浙商有期待》等稿件,浙報都是從相同的新聞源中依靠自己的判斷力做出了獨家新聞。
3.見事更要見人。
數字的羅列、術語的堆砌……見事不見人、枯燥乏味是經濟新聞的通病。不同介質的媒體開出的“藥方”有所不同:專業類財經媒體盡可能去挖掘臺前幕后的新聞,作深層解讀;都市類媒體則盡可能從中找到與百姓利益相關的“落腳點”,是謂硬新聞“軟寫法”。黨報呢?浙報的做法是見事更要見人。
說到底,人才是經濟活動、經濟事件的主體,抓住了人,也就捉住了新聞的“牛鼻子”。因而,如果黨報的大財經新聞以人敘事、以人述理,把財經人物及其在經濟活動中方方面面的影響反映出來的話,整篇報道就會鮮活起來,傳播效果就會好得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