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資產超4萬億 國資委警示央企海外惡性競爭
近期,國資委對央企“走出去”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國資委方面表示,這是國資委成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召開的央企“走出去”工作會議。
在此次會議上,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明確了“十二五”期間央企“走出去”的三大任務,一是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二是增強全球配置資源能力,三是打造跨國企業集團。
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曾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國央企還處于“走出去”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主要看國際上銷售收入達到多少,取得的利潤是多少,實際上離真正的國際化經營水平還比較遠。
隨著央企加快“走出去”步伐,困難和風險也在增加。其中,央企海外惡性競爭引起了國資委的重視。
一位資源類央企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國內企業在海外市場進行惡性競爭,一方面抬高了交易對象的價格,另一方面,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形象。
此外,在意識形態偏見、既得利益強國“圍追截堵”、資源緊俏的情況下,央企“走出去”也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而央企缺乏應對風險的國際化人才。
“走出去”處于初級階段
普遍尋求控股是央企“走出去”的一大“通病”
目前,我國海外資產的攤子已廣泛鋪開來。據國資委統計,截至2009年底,共有108戶央企投資涉及境外單位5901戶,央企境外資產超過4萬億元,當年利潤占央企利潤總額的37.7%,甚至有的企業境外項目利潤占公司總利潤的50%。
但龐大的海外資產并不意味著央企國際化經營能力高。相反,即便是國內最優秀的央企,距離成為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跨國公司,依然任重道遠。
一個事實是,我國大部分企業在國際分工中處在生產加工環節和低附加值狀態,倚仗的競爭手段仍然主要是低成本生產要素。
邵寧指出,央企“走出去”尚處于初級階段,與外國跨國公司相比總體處于弱勢。主要表現在國際化經營能力普遍不足。國資委方面也坦承,國際化經營能力是央企“走出去”的一個短板。
“失敗是常有的事情,有時候整個項目全盤皆輸,損失數十億美元都存在。”在一次內部研討會上,中國有色集團一位負責海外投資的管理人士表示。
普遍尋求控股是央企走出去的一大“通病”。
“盲目追求控股,結果常常碰得頭破血流。”中鐵物資的一位副總裁對本報記者表示,控股容易給審批設障,也引起當地投資者對中國企業心生反感,給政客提供攻擊的借口。
中海油董事長傅成玉在一個央企內部研討班上總結,“走出去”最重要的是尋求當地伙伴,對外強調入股而非控股,強調交易對當地就業及稅收的貢獻。
此外,由于對海外市場不熟悉,央企為此交了不少學費。
本報記者獲悉,某國內企業在南美收購了一處品位較高的礦山,投資金額也較低,但結果發現,該項目缺乏基礎設施配套,并且自然條件極差,光是配套設施建設投資就已超過了購買礦山資金額的3倍多。目前,該公司不但15億美元的項目投資無法收回,設備也無法運回。{page_break}
惡性競爭
最怕的不是國外競爭對手,而是國內企業“挖墻腳”
近年來,惡性競爭已成為困擾央企“走出去”的問題。
邵寧曾對本報記者坦承,央企在海外投資時的確存在惡性競爭,國資委也多次協調央企之間出現的投資沖突。
一位央企海外投資主管甚至笑言,中國企業“走出去”最怕的不是國外競爭對手,而是國內的兄弟企業“挖墻腳”。
南車集團的一位高層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央企在海外投標時屢次發生“窩里斗”,為了拿到項目“不擇手段”,“一家公司旗下的兩家分公司為搶奪同一個項目,報價可以相差1億元”。
“國內還好,國外一個項目,如果同行企業都去爭,就把這個市場搞壞了,把中國企業的形象和信譽毀壞了,這是很危險的事情,過去國務院的領導協調過,但效果不大。”上述南車高層表示。
本報獲悉,在澳大利亞收購鐵礦石時,武鋼、鞍鋼、寶鋼、中鋼等央企都曾看中過皮爾巴拉的一處礦山,最終國內企業相互抬價,成交價格比原來高了1/3。
不過,同類央企之間也建立了初步聯盟。據本報記者了解,武鋼在加拿大的項目曾被其他國內鋼企看中,后來武鋼總經理鄧崎琳親自出面協調,武鋼才順利收購該項目。
針對國內企業“自相殘殺”的現象,不少央企建言,成立以企業為主導的跨國經營協會組織,從而做到以企業的自律經營和海外協同為主線,盡快使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形成合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