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排查六類理財品 銀行理財產品已緊急剎車自查
上半年沖時點攬儲大戰剛熄火,銀監會叫停六類銀行理財產品的新規又劍懸頭上,給之前火爆銷售的理財產品市場潑了一盆涼水。
在監管壓力之下,銀行開始針對本行理財產品進行自查梳理。
據普益財富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達8.51萬億元,相較2010年全年發行規模多增近1.5萬億元。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如井噴般迅猛發展,其背后“亂象”已引起監管層注意。
某地銀監局創新監管處人士對記者表示,6月底銀監會在理財產品業務會議上,相關負責人將理財資產池中涉及委托貸款、信托轉讓、信貸資產轉讓、監管套利的票據、以及高息攬存、銀銀合作等行為,列為“違規”的模式,要求銀行進行自查和整改。該要求已經以會議紀要的形式下發到各地銀監局及銀行。
六種“違規”模式共同的特點就是涉及到多對多、期限錯配以及資金投向不明。此前,多家銀行均發行過疑似違規產品。
據媒體報道,7月以來,以銀監會理財產品業務會議為起點,票據類和應收賬款類對公理財產品被暫停發行和審批。部分銀行開始按照銀監會相關針對性要求進行自查。
另據接近監管層人士透露,近日某股份制銀行已經被監管層約談解釋,該行也已通知各支行撤下各類零售銀行理財產品的宣傳單頁、產品公告。
此外,監管套利的票據也是銀監會此次排查的另一內容。“按照規定,理財產品所投資的票據業務應該作為信貸資產放進資產池,資產池中根據相關要求設有指標線,對其流動性安全性有一套考核。但是有些銀行實際操作中未經過資產池,將票據資產排除在信貸資產之外直接投資,這屬于違規行為。”上述銀監局創新監管處人士表示。
而據記者采訪了解,監管層、銀行人士、第三方研究人員多方人士均認為,在當下環境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實際運行過程中,銀行與監管層存在著博弈關系,銀行會想盡辦法,尋求其他創新方式解決表外融資問題。“有新規出來,也會有其他的金融創新手段。”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