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個稅揭秘:免稅種類繁多
5.5港元,這是一名年入17.8萬港元的香港人在滿足特定條件后所須繳納的稅金。
事實上,打開類似的香港中低收入者的稅單,你會發現,如此的低稅負堪比一只LV或Coach包的“優惠”。
這也是為什么近期一張流傳于微博的單身港人稅單引來了內地網民的“羨慕嫉妒恨”。
然而,無論是各級納稅人還是相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表示,“5.5港元”現象和內地類似稅負并不具備可比性。
17.8萬港元的年收入,折合到每月約1.5萬港元。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助理總研究主任方舟認為,這相當于內地兩三千元的月薪。
而按照內地已經調高至3500元的個稅起征點,內地相仿收入者甚至都不用交稅。
“收到稅單后腿發軟想撞墻”,一些在港高收入者的感慨也印證了香港“寬嚴相濟”的稅收原則。{page_break}
免征額對比
進入交稅季,向來對收入諱莫如深的香港人,突然被內地網民曬起了稅單。
某單身港人,去年年收入17.8萬港元,最終只繳納了729港元的個人所得稅。
這是最近微博上瘋轉的一條消息。
讓我們進入香港稅務局“估計薪俸稅稅款計算表”為這個“幸福的人”算算賬吧。
首先,17.8萬港元并非凈收入,必須扣除8900港元的強制性公積金供款(MPF,下稱“強積金”),強積金與內地公積金類似,月收入6500港元以上人士必須每月繳交收入的5%、1000港元封頂,交由強積金基金經理管理。
若這位人士無牽無掛,扣去香港普惠的10.8萬港元的基本免稅額,應交稅收入總額為61100港元,應繳交總稅款為2277港元。
因為按照香港的四級累進稅率,可征稅收入的首個4萬港元,稅率2%;接下來的兩筆4萬港元可征稅收入,稅率分別為7%和12%;剩余的可征稅收入,以17%計算。
如果這名單身港人與年滿55歲的雙親同住,按照去年的條件,可以享受總計3萬港元的免稅額。如果是全年同住,免稅額翻倍達到6萬港元。由此計算,全年可征稅收入為1100港元,納稅額僅為22港元。
以上兩種情形如果是發生在去年的話,還能享受到香港“財爺”、特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宣布的寬減即退稅75%優惠,也就是說,若是22港元納稅額,“打折”之后僅為5.5港元。
如果按照今年的新規,這名17.8萬港元收入者與雙親同住的話(并非全年同住),合計免稅額增加到了3.6萬港元,應繳稅收入總額為25100港元,應繳交稅款為502港元。
若在內地,年收入17.8萬元,每個月收入為1.48萬元,“三險一金”扣除各地不盡相同,如果按照20%的中間值來算,每月實收1.18萬元。減去3500元起征點,每月可征稅收入為8300元,最后每月實際交稅人民幣1105元。{page_break}
高低有別
并非所有單身男女都像“5.5港元”人士那樣幸福。
從事媒體行業的吳先生告訴記者,年入17.8萬港元或月入1.48萬港元的單身人士,在香港只比被稱為“基層人士”的貧困人士收入高一點,并不代表所有香港人的情況。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最新資料顯示,2011年第二季度,香港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為1.1萬港元,其中男性為1.3萬港元,女性為9000港元。
香港人調侃稱,月入1.48萬港元,只能算脫了貧。
事實上,高學歷、高收入的單身人士絕不可能只繳幾百港元的稅。
“收到稅單后腿發軟想撞墻”,某在港投行單身女士便在微博上說。
以月入10萬港元、從事外貿的單身男士馬克為例。
他年收入120萬港元,扣除1.2萬港元強積金和10.8萬港元免征額,需征稅收入為108萬港元,每年交稅總額為17.16萬港元。
這是根據四級累進稅率計算的稅額。
馬克告訴記者,“體貼周到”的香港稅務部門會建議他使用標準稅率15%繳納,由此計算,稅額為16.2萬港元,可少繳9600港元。
方舟向本報記者表示,采用標準稅率繳稅的人一般是高收入人士,“李嘉誠就是繳15%的標準稅。”
如果馬克去上海工作,按照上周五1港元兌人民幣0.81476元計算,10萬港元的月收入折合人民幣為81476元,扣除18%“三險一金”和3500元起征點,月納稅額為16653.6元,折合20439.9港元,全年即24.5萬港元。
也就是說,如果馬克在上海工作,所繳稅額是在香港的約1.5倍。
中產家庭不敢下館子
上述從事媒體行業的吳先生二十年前從內地到港,住在別名“悲情城市”的天水圍地區。
他坦言,他和太太都是低學歷、低收入,養育兩個孩子,現在住的是政府公屋。
公屋類似于內地的保障房,4人家庭月收入上限為1.856萬港元方能申請,目前香港超過三成家庭居于公屋。
香港特區統計部門數據顯示,香港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1.96萬港元。吳先生稱,盡管他們夫妻收入不高,由于家里有兩個孩子,每人可享有年6萬港元共12萬港元的免稅額,再加上兩人可享已婚人士年免稅額共21.6萬港元,以及供養父母可享有的每位至少10.8萬港元的年免稅額,他們家根本不用繳稅。
“在香港基層人士生活可以得到保障,政府不時減免公屋租金,最近又派發了6000港元,我感到很幸福。”他對本報記者說。
月入8萬港元的王先生夫婦作為典型的香港中產家庭,幸福感卻并不強。
“我們可支配的收入,有時比基層還少。”王先生是某私人公司測量師,王太太則在銀行做文員,家庭成員還有3歲的女兒和年過60歲的母親。
香港的免稅額種類相當多,包括基本免稅額、已婚人士免稅額、子女免稅額、供養父母免稅額、單親免稅額。
此外,慈善捐款、進修學習費用都可免稅,即便如此,七七八八免下來,王先生一家每年還是要交相當于一個月收入的稅。
“香港的租金高,小孩幼稚園費用高,交通、食品費用樣樣都貴,我們現在不怎么敢去外面吃飯了。”王太太說,中產其實是最辛苦的一族。
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們一家住房月租也要近3萬港元。{page_break}
有無可比性
上述案例印證了香港特區稅務部門發言人此前向媒體的解釋:在香港的薪俸稅中,高收入人士負擔了大部分稅額,中低收入的香港居民只需繳納很少,甚至不用繳納,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不少接受記者采訪的人士也都認為,微博中那位17.8萬港元年收入的香港單身人士,和內地相同收入人士其實不具可比性。
方舟認為,內地和香港的生活收入平均水平本來就不一樣,“香港1.5萬港元的月收入,相當于內地兩三千;在內地月入一萬,在香港基本上已是月入5萬港元的水平。”
實際上,只要對比內地和香港個稅起征點和基本免稅額,可略窺端倪。內地起征點為3500元,香港基本免稅額為每年10.8萬港元即每月9000港元,折合成人民幣為每月7332.84元,香港起征點是內地的兩倍。
方舟認為,香港低稅率帶來了高房價、高地價的代價,再加上通脹高企,香港人的生活成本遠高于內地。
他認為,真正具有可比性的,是內地和香港稅率體制、交稅人士比重以及稅收使用透明度等。
香港采用標準和四級累進制兩種稅制,內地則采用七級累進稅率制;香港兩種稅制可選其一,最高15%封頂,內地則最高45%。
至于納稅人口,香港特區稅務部門資料顯示,香港納稅人總數約為142.6萬,占工作人口約40%,其中按標準稅率繳稅的有2.24萬人。2009至2010年度,香港納稅最多的20萬人承擔了82%的薪俸稅款。
而在內地,官方的數據是,經過上調個稅起征點后,納稅人數由約8400萬人減至約2400萬人。
當內地在進一步推動結構性減稅時,香港特區政府也在不斷地派發減稅禮包。
從2006~2007年財政年度開始,香港特區政府每年退稅50%、75%、100%和75%以減輕通脹對納稅人帶來的生活壓力,6000港元設為退稅上限,民間稱此做法為“派糖”。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