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仍受基本面驅動 美國科技股正經歷正常價格調整
“新成長”型股票(科技股)上個月持續下跌,我們一直在警惕這種下跌信號演變為長期惡化的預兆。就像2000年3月納斯達克泡沫破滅一樣——一小撮生物科技股的暴跌引發了整個納斯達克的崩盤。但類似的崩盤并未降臨,事實上,上周“新成長”型股票的小幅(4%-5%)反彈預示著美國宏觀經濟向好會為股市帶來向上的作用力。近期表現糟糕的生物科技、電動車、互聯網股票占NASDAQ市值的比率低于25%,比起泡沫破滅時期的科技股所占的75%市值要小得多。同時這幾個板塊的疲軟表現并沒有伴隨其他主要市場去風險化所帶來的重壓。
同時,令人欣慰地,美股的相關性也維持在較低水平。所以“新成長”股表現的影響力是有限的,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在“新成長”板塊范圍內。在4月3日的報告中,我們曾提過:“生物科技股、電動車板塊的下跌是一種價格的正常調整”,“隨著全球經濟持續復蘇,那些以成長為導向的投資者會面臨更多選擇空間”。“新成長”股下跌造成的損失可能正是其他“成長”板塊的零和收益。從這個角度看,近期資本回流新興市場在我們看來是資金追求成長為導向的合理趨勢。
我們不認為美國“新成長”股的下跌可以作為整個美股的風向標。因為其他的風險和成長敏感型資本市場并沒有經歷大幅調整。美國債券的信用價差仍維持在低水平。歐洲外圍經濟體,比如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主權債務并未承壓。新興市場股市上月跑贏發達市場,即便是那些風險最高的邊境市場。
以上現象均與2000年納斯達克崩盤時的情況不同。那時伴隨著債券市場的信用價差擴大,并且新興市場股市相較于發達市場處于下跌的階段。
目前,我們仍然認為近期“新成長”型股票的下跌是價格的正常調整。同時,投資者也意識到調整估值從而與盈利預期相適應的必要。在投資策略上,我們把握周期性的投資機會,建議超配日本、歐洲(除英國)股市,以及易受發達國家影響的新興市場股市(亞洲)。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新興市場投資基金認購與科技股基金認購在2012年后期開始分化,而在這之前它們一直處于相對平行。
2013年一季度新興市場基金迎來認購高峰,隨后經歷了14個月的凈贖回。而同一時點,科技股基金正值贖回高峰。這樣看來,近期“新成長”股的下跌和新興市場的反彈可以理解為:在更廣義“新興”空間中的相對價值交易。
有觀點認為資金流入新興市場是出于防御,因為投資者認為新興市場股票的估值有吸引力。然而我們將新興市場不同地區的股票估值(基于市盈率與市凈率)情況與資金流入情況一起分析,發現其間并無明顯相關性。我們的結論是新興市 場股市的資金流入主要與盈利有關。
亞太地區(除日本)除了醫療保健、工業板塊外,其他板塊上年四季度的盈利表現均與今年一季度的股票走勢有緊密聯系。越是低于預期的盈利表現,就越會帶來一季度股票的走低。同時,對盈利預期的調整也與股票表現正相關。盈利預期被上調地幅度越大,其股市表現就越強勁。
所以我們認為,全球股市主要還是受基本面驅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