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貸款余額連續十季反彈 銀監會嚴提不良雙控
4月29日,中國銀監會2014年第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電視電話)會釋放出監管和銀行界強烈的“危機意識”,不斷反彈的不良貸款壓力正成為懸掛在中國銀行業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會上,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重申了今年3月銀監會出臺的不良貸款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摸清重點區域、行業和客戶的風險情況,加強形勢研判,制定合理的不良貸款余額和比率年度“雙控”目標。
銀監會時隔多年再提加強“雙控”管理,背后一個殘酷的現實是,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已經連續10個季度上升,2014年一季度不良反彈的壓力比2013年更甚,四大行不良貸款率紛紛接近或突破1%。
接近會議的知情人士透露,當日,尚福林告誡銀行業高管們要對“嚴峻形勢有清醒認識”。在尚的風險監管框架中,不斷加大的信用風險與融資平臺、房地產、非標債權業務、流動性和市場風險等構成了當前銀行業亟需應對的六大風險管理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會上銀監會再次提及要求商業銀行梳理分析進口商品貿易融資基本情況。此前銀監會已下文地方銀監局開展進口鐵礦石貿易融資情況快速調研,直指國內鐵礦石貿易長期存在的套利現象和貨幣空轉。
此外,非標債權業務風險仍是銀監會下一步監管的重中之重。4月29日,銀監會再度重申要按業務實質進行規范管理,主動化解非標債權業務潛在風險,無論其對同業業務控制規模和比重的要求,還是理財與信貸業務分離規定,均可視為對2014年初一系列監管要求的具體落實。
10季反彈
央行同日公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也提到了對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的隱憂——截至2013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1.18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49%。其中,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5921億元,比上年末增加992億元,已連續9個季度上升;不良貸款率1%。
而就目前各大上市銀行披露的一季報信息,一季度銀行業不良余額繼續反彈趨勢明顯。
不良可以暫時掩蓋,關注類貸款和逾期貸款則更具某種“前瞻性”。2013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關注類貸款余額2.91萬億元,關注類貸款率3.69%;逾期貸款1.14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039億元。
2014年一季度形勢更為嚴峻。僅以大行為例,建行首季不良較上年末增加55億元,相當于去年全年新增不良的50%;農行不良首季新增42.10億元,而去年全年才增19.33億元。
“不良壓力相對較大,逾期貸款原先主要集中在溫州、杭州、上海。目前不良已呈現出由東南向華北等內地逐漸傳遞的特征。”一位股份行風險管理部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尚主席要求銀行支持企業轉型,避免一刀切式的抽貸、停貸和壓貸行為造成企業資金鏈斷裂。”4月29日,一位地方銀監局人士說,尚講話中特意提到江蘇的聯合授信管理模式,值得地方借鑒。
此前,銀監會已下文要求銀行發揮績效考核的激勵和引導作用,建立防控不良貸款長效機制,防止不良貸款月快速反彈,保持不良貸款比率相對穩定。
“對于不良貸款"雙控"目標,銀監會更強調銀行合規要求,特別要求基層合規經營。”上述地方銀監局人士分析。
值得關注的是,房地產市場走勢不明的背景下,4月29日,銀監會明確提出嚴防房地產領域信貸風險。風險有二:一曰,個人按揭貸款,銀監會要求繼續執行房地產調控政策和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二曰開發貸和土地儲備貸款,銀監會特別提出加強經營性物業貸款風險管理和房地產信貸風險分區域管理。
“要求各地研究不同地區房價變動對銀行的影響。”針對外界傳聞監管機構內部評估房價下跌20%仍風險可控的說法,一位監管官員如是答復。
理財業務“二十字”方針出水
對于同業業務,4月29日會議提出要有效控制同業業務規模和比重,使同業業務回歸流動性管理手段的本質。同時,有序推進同業業務專營部門制改革。
此前,銀監會合作部下發了《關于加強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非標準化債券資產投資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監合(2014)11號)就提出了同業規模限制,即自有或同業資金投資非標資產余額,不得超過同業負債的30%;非標資產投資總余額(理財資金加自有和同業資金投資),不得高于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
對于理財業務,知情人士透露,尚福林強調了理財業務“獨立核算、風險隔離、行為規范、歸口管理、分類經營”的二十字方針。
所謂獨立核算,即每只理財產品作為獨立的會計主體單獨建立明細賬、單獨核算;風險隔離,也就是理財業務與信貸業務相分離,自營業務與代客業務相分離,理財產品與銀行代銷的第三方機構理財產品相分離,銀行理財產品之間相分離,理財業務操作與銀行其他業務操作相分離。
對于信托業務,監管機構強調,加強合規管理,堅持信托產品私募定位,嚴格合格投資人標準,做好存續項目風險排查。對于委托貸款業務,則要牢牢把握委托貸款的中間業務本質,厘清管理職責,做好自營貸款與委托貸款的風險隔離。
央行上述報告也提示,“剛性兌付”現象有悖于“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市場原則,不僅助長了道德風險,也抬高了市場無風險資金定價,引發資金在不同市場間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