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亂象產生 困局該如何破?
1.立法滯后
我國目前尚沒有專門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國家立法,現行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采用的是針對傳統金融行業的法律法規,在面對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時候監管機構往往會陷入無法把握“度”的困境,而許多互聯網金融企業在創新出新的金融服務產品后也陷入無法確定其是否違法的境地,最終可能限制互聯網金融的健康持續發展。亟需在《電子簽名法》和國家金融法規的基礎上加快金融電子商務的立法工作。
2.監管不力
⑴缺乏統一可行的監管機制。我國目前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要是有傳統的“一行三會”來負責,而互聯網金融則是綜合了互聯網信息服務行業和金融服務行業的復合業務,許多創新產品恰恰是組合拳,經常會打出一行三會邊界間的擦邊球,從而使監管難以落到實處,并且會導致監管失位。
⑵對監管內容缺乏明確界定。目前監管部門對于各種互聯網金融機構沒有設定準入門檻、運行規則,也沒有對信息披露作出規定。在這種缺乏行業標準的情況下,單獨設定監管部門并未能起到作用,這也是目前互聯網金融亂象叢生的原因之一。
⑶在具體這行監管中存在監管不作為。在互聯網金融缺乏具體的監管準則的情況下,監管執行者的細致監測與迅速行動便顯得尤為重要。而實際卻是,相比于傳統金融行業,監管者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相對放松,以至于頻繁出現P2P網貸公司卷錢跑路和第三方支付網絡洗錢的亂象,而其原因之一便是監管執行者的不作為。
3.運營粗放
⑴行業自律能力較弱:尚缺一個權威的全國性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目前已有的全國性自律組織只是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或中國互聯網協會下的分支機構,有號稱“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ACIFI)”的社團組織,也只是個人發起的無金融監管官方背景的自發社團,對全行業的自律約束能力較弱。
⑵缺乏專業素養:互聯網金融行業內的大多數管理者都是技術背景出身,對金融知識了解不足。由于缺乏從事金融行業的資質和經驗,在機構內部管理、風險控制等問題上往往束手無策,再加上一些互聯網金融機構資金實力不強,使得機構平臺的安全性弱,服務質量差,所以各種亂象層出不窮。
⑶缺乏商業道德:一些互聯網金融機構罔顧道德與法律的約束,鉆法律空子,使用欺詐手段騙取投資者錢財。
⑷缺乏風險控制意識:大多數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往往只關心自己能吸收到多少投資,而在風險控制、人員管理、系統安全等方面重視程度不足,這引起了該行業巨大的風險。
4.羊群效應
⑴投資者風險意識薄弱,存在僥幸心理,跟風投資,只追求高收益,對產品本身風險模棱兩可,稀里糊涂就買了高風險產品。
⑵投資者過于追求擔保,一出現虧損就要求保本,這使得投資者將關注點都放在銷售方的承諾上,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弱化了投資者自身投資能力的培養。投資者不重視產品風險辨別能力和承受力,僅僅依賴銷售機構品牌和素質以及所謂擔保,必會陷入風險境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