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不會一蹴而就
經濟實力強,也并不意味著該國貨幣能成為國際貨幣。
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實力在可預期的時間內能超越美國,這將支持人民幣在相應時間內成為國際貨幣。實際上,早在1894,美國年GDP就躍居世界第一位,到1913 年其工業產值已經相當于英國、法國和德國三個國家工業產值之和,但直到1944年《布雷頓森林協定》的簽署,美元才確立了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從GDP躍居世界第一到美元取代英鎊成為國際貨幣,美國整整用了50年。顯然,不考慮其他貨幣國際化條件,中國經濟總量還遠未達到全球第一,人民幣國際化更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國際收支的“雙順差”決定了短期內中國無法向世界提供充足的人民幣。
長期以來,中國的消費不足,GDP的增長主要依靠投資,而投資創造的大量商品和服務在國內無法完全吸收,必須通過出口引向其他國家,以致經常項目順差。中國作為重要的新興市場國家,國際直接投資和金融資本長期、大量進入中國,資本項目下也出現了資本凈流入的順差狀態。自1994年開始,中國的國際收支一直為“雙順差”,預計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雙順差”的狀態不會根本扭轉。在當前情況下,貨幣當局只能通過貨幣互換,或者擴大資本項下人民幣流出,降低資本項目順差規模的方式向國際市場輸送人民幣,但這些方式只能在短期內適用。人民幣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無法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一方面,目前中國的綜合經濟實力尚不足以支持重要經濟體選擇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另一方面,中國的金融市場還不夠健全,容量與深度也還不夠。這兩個方面或許能解釋為什么各國中央銀行不得不大量持有美元資產的原因。
金融市場容量不夠,不能貿然完全開放資本項目。對中國而言,資本項目完全開放,意味著國內金融市場完全暴露于全球資本的自由沖擊場景之中,如若金融市場的容量不夠,難以抵抗來自全球的資本沖擊。尤其是在債券市場的容量還不夠大的情況下,大量資金進入或者流出中國市場,將引起利率和債券價格大幅上漲或者下跌,對實體經濟運行造成直接危害。比較目前人民幣和美元的本土金融市場容量,美國供全球投資者選擇的風險較小的固定收益市場總額在2012年達就達到38萬億美元,占美國GDP比例高達240%;而截至2013年10月底,中國債券市場總額只有4.86萬億美元。由于市場容量的巨大差異,在相同的開放環境下,等量國際資本流動對市場的沖擊力是完全不同的。
人民幣國際計價貨幣功能是人民幣國際化最短的短板。人民幣的國際計價功能是指人民幣在國際范圍內的私人用途和官方用途中,承擔價值衡量和記賬工具職能。相對于人民幣的國際結算職能,目前人民幣的國際計價職能嚴重滯后。例如,雖然我國已逐漸成為大宗商品消費大國、貿易大國,多個品種進口數量高居全球榜首,但全球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仍主要集中在歐美發達經濟體手中,形成了以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農產品(000061,股吧)、NYMEX(紐交所)能源和LME(倫敦金屬交易所)有色金屬為主的幾大商品定價中心。這些定價中心基于歷史慣性、交易雙方接受程度、套期保值途徑和容量、理論模型和硬件輔助系統的的完備程度等因素,推出了以美元為主的大宗商品定價機制和價格。
通常而言,某一貨幣是否能作為國際計價貨幣主要與如下因素相關:一是通脹,通脹率低、幣值穩定的貨幣更有可能被選作貿易計價貨幣;二是匯率變動,進出口雙方選擇計價貨幣時會更多地傾向于選擇具有穩定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國家的貨幣;三是金融市場發展程度,進出口雙方更愿意選擇兌換成本最低且能被其他國家貿易商普遍接受的貨幣,這就要求該貨幣的發行國必須有發達的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外匯市場以及完善的貨幣市場工具;四是貨幣的可兌換程度,如果一種貨幣還沒有成為可自由兌換的貨幣,那么境外持幣的風險與成本就比較高,這種貨幣在與其他可自由兌換的貨幣的計價競爭當中,就會處于劣勢地位。從這些方面來看,人民幣充當國際計價貨幣的路途還十分漫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