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熱錢流出創歷史新高 科學看待資本外逃
國家外匯管理局上周公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顯示,當期我國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789億美元。
對于這一市場重點關心的數據,法國巴黎銀行等指出,中國外匯儲備中的“凈誤差與遺漏”為-802億美元,按年化計算達到-3200億美元,相當于去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3.5%,顯示這部分“沒有記錄在案的熱錢”外逃情況已十分嚴重。
部分外媒對此統計后指出,今年一季度中國熱錢流出為歷史最高值。這一資本流出,直接體現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貶值。
不過,今年3月外管局發表專欄文章指出,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誤差與遺漏規模,一直在合理范圍內,該數字負值也不能等同于資本外逃的實際規模。
一方面是中國政府的謹慎措辭,另一方面是外資投行及海外媒體對中國金融穩定性的擔憂。到底應該怎樣看待?
其實,這很難作出簡單的對錯判斷。正如今年3月的國際外匯市場上,很多外資金融機構極力看空和做空人民幣,結果盡管美元指數從2月末的95一路升至3月中旬的100.15,但境內即期市場人民幣依舊相對堅挺。美元指數攀頂后的第二周,前三個交易日人民幣連續勁升663個基點,升幅超過1%。事后絕大多數外資機構被迫平倉,損失慘重。
一些外資機構雖然在國際市場上神通廣大,但也常常在中國“栽跟頭”。
那么,對上述“沒有被全面統計到”的數據遺漏,究竟應如何看待?海外機構頻繁為中國金融改革風險“敲警鐘”,我們是該消極抵觸還是取其精華?
不容否認,從數字本身來看,我國當前的確有些“資金出走”的苗頭。舉一個簡單例子,今年1月以來企業在銀行的購匯率一直上升,而結匯則持續下降。在數字上,1-4月銀行代客結售匯逆差合計945億美元,超過2014年全年順差1564億美元的一半;此外,今年4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323.96億元人民幣,同期外貿進出口順差卻達到341.35億美元,以兩國貨幣匯差粗略比對,兩者至少相差6倍,資本或資金的流出無法否認。
其原因可能在于,中國政府當前及未來主導的“一帶一路”戰略,在積極引導人民幣走出去的過程中,很可能會產生數據統計的滯后或損耗,這在具體數字上容易體現為凈誤差與遺漏的增大。同時,部分央企國企在實際的數據上報和統計操作上,不排除也存在某些需要改進的問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