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對于市場化更感興趣”
央行的角色定位不能發生偏差,而在利率問題上,央行更應該多強調“控制”,而不是過多強調利率市場化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重要。這也是防止市場將利率市場化誤讀為利率自由化的方法。當然,我們理解央行作為利率市場化的關鍵推動者的角色定位,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認為央行有必要舍棄“市場化推動者的角色”,而更該突出自己是“市場控制者”的角色——一個有機制、有工具、有措施、有能力的控制者角色。
我一直有一種感覺,中國央行“對于市場化更感興趣”,因為他們總把利率市場化當成“偉大成就”,說得很多;而對于“利率市場化之后的利率控制卻倍顯默然”,因為他們說得太少、太少。不是嗎?這里存在三個關鍵性問題:其一,央行可以直接控制的基準利率體系——央行基準利率體系的搭建是否完成?其二,整個市場利率體系是否理順?如果這兩大問題尚未解決,如何實現利率市場化?實現了利率市場化又該如何控制?如果控制失靈與一放了之有何區別?
所以,我更為關心“如何控制”的問題。
我認為,在央行基準利率方向至少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目前還沒有看到有效進展。第一,在中國,類似于美國“聯邦基準利率”的利率——央行基準利率是誰?沒有這個利率,未來央行用什么取代現在還在沿用的存貸款基準利率?沒有這個利率,未來加息、降息如何實施?要是有這個利率,為什么現在還不告訴市場?為什么現在還不讓它進入市場培育?培育期過短如何確認它的有效性?
第二,利率商品欠缺很多。比如,一年期以下的短端利率商品交易還算活躍而充分,定價還算有效;而3到5年期的中端利率也有一些產品,交易也還算說得過去;但7到30年的長端利率商品在哪?中央銀行如何觀察長端利率水平?利率如何確定?長端利率很重要嗎?當然,因為它往往體現的是國家的長期戰略意圖。比如美聯儲的“扭曲操作”,其目的就是為了壓低長端利率,從而體現出美國“再工業化”的戰略意圖。
第三,到目前為止,市場利率依然是混亂的,央行如何理順?比如,此次降息之后,銀行存款基準利率已經降至1.5%的水平,但貨幣市場同期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還在3.3附近。很明顯,同業拆放利率的信用等級應當高于商業銀行存款。因此,同業拆放利率遠遠高于銀行存款利率的現象屬于“利率倒掛”;同樣,央行與商業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易,其按照市場供求關系所形成的利率、無論哪個期限品種均高于銀行存款利率,這不都屬于倒掛?如果央行通過一段時間的操作是一年期shibor接近1.5%,那隔夜shibor會不會低于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0.99%?會不會導致銀行間市場的驟然收縮?
當然,屆時央行一定會調降或干脆取消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這并不是擺難題,而是試圖說明,央行在徹底實現利率市場化之前還有許多許多的工作要做。請它們不要只是把利率市場化的“有序推進”當成政績,并以此喜不自禁。相反,我堅定地認為,中國金融市場化程度越高,央行控制者角色越重要、越該更多地注重自己控制者角色的定位??梢钥隙?,未來壓力更大、難度更大,而央行沒有試錯的機會,錯則意味著巨額經濟代價。
我認為,現在提出“央行角色定位”的問題至關重要。因為,中國距離徹底的利率市場化已經近在咫尺,而如何實現利率市場化條件下的市場有效控制,這才是央行必須緊鑼密鼓的努力方向。毫無疑問,放開管制是容易的,而要真正做到“絕不一放了之”,同時實現利率市場化形成和調控機制,實現央行對利率體系的調控和監督指導,實現貨幣政策靈敏而有效地傳導,這才是對中央銀行智慧、能力的最大考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