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股災要抓住本質 這才是關鍵之處
當市場經過了穩定階段、自我修復階段,進入重建階段時,許多投資者都在問:難道罕見的股災真的就這樣過去了?管理層總結出股災什么經驗和教訓?
我認為。這些都是重建階段必須正視的問題。若得不到妥善解決,重建股市也將成為一句空話。
1、清華研究院對股災的"報告"尚顯不足。
11月19日,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首次向社會公布了對本輪股災的18萬字研究報告--《完善制度設計,提升市場信心--建設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資本市場》(以下簡稱"報告")。研究院聯席院長吳曉靈在論壇上做了主旨發言,談了"報告"總結的股災的五個原因:
第一、杠桿交易過度、無序以及監管不完善,放大了資金式的缺陷。
第二、多空機制不均衡,失去了市場自我平衡的能力,造成單邊上揚和單邊下跌。
第三、股市缺乏有效的熔斷機制,漲跌停板制度,影響了市場的出清。
第四、新股發行制度的缺陷,造成打新資金樂此不彼,對股市交易產生短期沖擊。
第五、投資者結構不合理,散戶化傾向嚴重,追漲殺跌。
但是,這份"報告"有避重就輕之嫌,沒有觸及中國股市長期存在,并在股災中集中爆發的本質性問題,也沒有觸及中紀委對若干證監會官員的調查所暴露的問題。
相關鏈接:
在未來IPO新規之下,對A股市場的影響利大于弊,也利于股市的長遠性健康發展。不過,在IPO再度重啟之際,管理層也必須總結前期股災風波的有益經驗,靈活控制好IPO發行的節奏,以保證A股市場能夠穩定健康地走下去。
進入四季度,A股市場出現了顯著回升的走勢。截至目前,以上證指數為例,四季度市場累計上漲幅度已經接近20%,距離4000點整數關口的空間又縮短了不少。
然而,對于這一期間股市上漲的原因,卻引起了各方的熱議。其中,更有評論表示,四季度股市的加速回升,就是為IPO重啟護航。
不可否認,對于今年7月初期的IPO暫停,也與市場的大幅波動離不開關系。受此影響,在IPO停發階段,也加快了市場穩定的走勢,并為投資信心的回升創造了較好的政策環境。時至今日,股市已基本得到了階段性企穩的跡象,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也為IPO的重啟贏得了較好的市場環境。
那么,在未來IPO新規正式落地之后,又將會給予A股市場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事實上,對于本輪IPO新規而言,確實存在著不少亮點。其中,備受關注的,莫過于取消預繳款的申購機制,并修改為中簽后再繳款的形式。在實際操作中,在取消預繳款機制的大背景下,投資者無需再為打新而刻意提前賣出股票,以騰出資金應對預繳款的問題了。
至此,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市場資金的有效利用率,并給予投資者較多的操作靈活性。與此同時,亦從本質上大大減緩了新股發行對股市的抽血沖擊,維系著股市的交易活力,這也是給投資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不過,從另一角度分析,隨著A股市場即將進入全民打新的時代,未來投資者的新股中簽率也將會大大降低。同時,隨著新增打新群體的驟增,未來打新的年化綜合收益率也有望持續降低。對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實則也將會倒逼部分機構資金或者是市場資金回流至二級市場中,或加快這些資金去尋找更具保值增值效果的投資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輪IPO新規中,還對中簽的投資者給予了一定的約束限制。具體而言,即要求中簽者必須要在T+2日16:00前確保其資金賬戶中有足額的新股認購資金,而不足部分則視為放棄認購。與此同時,對于中簽后一年3次出現繳款額不足的,將會被納入到打新黑名單,由此給中簽投資者帶來了一定的約束性。
此外,在取消預繳款機制的模式下,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打新者加入到打新的行列之中。按照相關規則,同一投資者參與當日每只新股網上申購的可申購額度均按其T-2日前20個交易日(含T-2日)的日均市值確定。由此一來,對于打新者而言,更需要滿足相關的持股市值條件,方可達到打新目的。至此,在考慮到市場波動風險及股票差價風險等因素的前提下,未來或將讓更多的投資者提升對藍籌股的持股配置比例,以滿足其打新的需求。
總體來看,在未來IPO新規之下,對A股市場的影響利大于弊,也利于股市的長遠性健康發展。不過,在IPO再度重啟之際,管理層也必須要總結前期股災風波的有益經驗,靈活控制好IPO發行的節奏,以保證A股市場能夠穩定健康地走下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