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銀行理財產品如何跳出誤區?
大家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不要聽信理財經理的一言之詞,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一定要仔細查看理財產品說明書,弄清楚產品到底是不是銀行自己發行的。不存在收益又高、風險又低的理財產品,你要為自己的每一份收益都承擔一份風險。
南京銀行一款理財產品被爆虧損15%,涉事投資者大多為當地老人。銀行理財產品究竟有多大風險?虧損的概率有多大?多名南京市民半年前在南京銀行理財經理的推薦下,購買一款新推出的“低風險穩健型產品”,產品名稱是“鑫元基金”,理財經理聲稱屬于“低風險”投資,而該產品宣傳單上顯示“半年絕對回報13%”。
結果半年過去了,投資者不僅沒有獲得預期收益,反而虧損了15%。上百名投資者聚集在南京銀行門口討要說法,斥銀行虛假宣傳。
從銀行網點購買的理財產品竟然會虧損?實際上大家都陷入理財誤區了,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首先,這些投資者購買的并非銀行理財產品,而是銀行代銷的基金。
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分為兩類:一是自營類理財產品,即通常所說的銀行理財;二是代銷類理財產品,常見的有基金、保險理財。
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風險普遍較小,風險等級為R1和R2的占到絕大多數,投資者收回本金并獲取預期收益的概率在99%以上,部分結構性理財產品和風險等級在R3或以上的理財產品收益不太穩定,但一般情況下本金還是可以收回的。
然而,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就很難說了,尤其是基金產品,盡管債券基金風險系數在所有基金種類中屬于比較低的,但與銀行理財產品相比就高多了。
那銀行理財經理為何會大力推薦客戶購買代銷理財產品,而沒有積極推銷銀行理財產品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銷售前者所獲得的提成更高。
第二,高收益伴隨著高風險,絕大部分基金無法保本、盈虧自負。
投資者一定要記住,理財產品的收益與風險是對等的,你想獲得多高的收益就要承擔多大的風險。在基金產品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保本的,絕大部分基金無法保本、盈虧自負,是否保本在基金產品說明書中就可以看出來。案例中涉及的“鑫元基金”顯然是非保本的。
為何銀行理財經理會說該產品風險低、收益高呢?主要是因為2014年底至2015年上半年這段期間股指飆升帶動各類基金凈值大幅上漲,雖說是債券基金,但資金也有可能少量配置在股市中。不過自6月中下旬開始,股指大跌,各類基金凈值也紛紛跟著大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