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貨幣政策或越來越傾向于“中國制造”
在一些人士看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打上“MADE IN CHINA”的標簽了。
這當然有夸張的成分,但中國對美聯儲貨幣政策有一定影響力的確是不爭的事實。在全球化程度越來越深的今天,特別是去年至今,沒有哪個主要經濟體的央行能夠完全獨立于世界之外。
PIMCO全球經濟顧問Joachim Fels正是持上述立場的人士之一。他給出了美聯儲貨幣政策受中國影響的幾點理由:
去年年中,美聯儲主席耶倫和其他美聯儲官員似乎已經準備在當年9月加息了。然而,中國在8月中旬意外令人民幣大幅貶值,引發全球市場劇烈震蕩。美聯儲擔憂金融市場對美國經濟的影響,耶倫當時對記者們表示,9月會議主要關注中國風險。最終,美聯儲選擇在12月加息,而不是9月。
“如果不是中國以及圍繞著中國發生的(市場)動蕩,我認為美聯儲已經加息了,” 貝倫貝格銀行首席亞洲和美洲經濟學家Mickey Levy當時表示。
再看今年,耶倫和她的同事們看上去準備將第二次加息安排在3月。就在隨后的1月,中國再次允許人民幣貶值,全球金融市場再度受到驚嚇。
耶倫曾在2月中旬的國會聽證會上表示,中國匯率造成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中國的貨幣政策與經濟放緩等國際因素可能對美國經濟構成威脅。她還稱,美國經濟面臨著一些全球性威脅因素,可能會阻礙美國經濟增長,迫使美聯儲放緩提升利率。
美聯儲稱貨幣政策依賴于經濟數據的表現。而Joachim Fels認為,不止如此,美國貨幣政策很明顯還要考慮金融環境。因此,如果中國的行動或政策破壞了市場(無論是股市下跌還是企業債券收益率走高或者美元走強),導致美國金融環境收緊,美聯儲會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將其加入考評,因為那對美國經濟有潛在的影響。
事實上,耶倫曾在去年9月宣布不加息的同時罕見地表示,中國是美聯儲的關注重點。美聯儲盡可能明確地表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股災等是導致暫不加息決定的因素之一,這在未來還會施加影響。此前,中國從未在此類會議上被提及。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的影響力并非單向的,而是互相的。中國央行和紐約聯儲2月29日罕見地舉行了聯合會議。在這個名為“2016中美央行高端對話”的會議上,中國央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中美央行應當更緊密地合作,以應對全球經濟政策協作效應減弱的趨勢。
對于美國來說,顯然,美國在制定貨幣政策時不能與世隔絕,將自己孤立于全球之外。
如果從國際貿易角度來說,盡管由于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在GDP中的比例還不到1%,似乎中國的影響有限,但如果將觀察范圍擴大,考慮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費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對其他國家有著巨大影響。IMF總裁拉加德去年9月承認,中國的影響力超過了預估。
美聯儲理事Lael Brainard本周一稱,美聯儲制定貨幣政策時需要考慮中國因素。美國舊金山聯儲主席威廉姆斯上周也稱,美聯儲正密切關注中國經濟走勢;股市并不能很好地體現出經濟形勢;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將繼續影響大宗商品市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