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收益率下降是大勢所趨
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A股市場表現忽高忽低的情況下,網貸市場也是隨勢而動,盛極一時的股票配資曾使部分平臺成交量迅猛增長,但隨后也受到監管層的遏制。在多變的市場中,網貸行業的綜合收益率呈現下降態勢。同時,諸如e租寶、大大集團等問題平臺的風險暴露使行業風聲鶴唳。然而,作為一種新興的理財方式,網貸投資終于在去年獲得了“正名”,相應監管指導意見接連推出,網貸行業有望進入合規、規范的發展階段。
進入2016年,網貸行業的投資仍將面臨諸多挑戰。最新數據顯示,網貸收益率繼續走低;年關剛過,就傳出P2P活期理財被叫停的消息;一些涉及房地產項目的網貸平臺頻遭質疑;據網貸監管指導意見要求,網貸行業的線下推廣將受到限制,因此平臺的獲客成本也將進一步提高。
從2015年的平臺問題頻出,到2016年的監管自律、調整轉型,那么投資者該如何應對?投資專家表示,盡管P2P收益下降,但如果通過建立跨平臺、長短期結合分散投資組合,仍有望在今年獲得較好的回報。銀率金融研究中心P2P網貸分析師李先瑞建議,“投資者在選擇具體產品時,一是要選擇符合監管要求的產品;二是要關注資金的流向及其盈利能力,即借款人拿這筆錢去做了什么。”
從各平臺的平均收益率分布看,收益率8% (含)至12%、12% (含)至16%的平臺數量最多,占比分別為47.9%、34.4%。同時,收益率在16%及以上的平臺數量占比依然高達8.3%。銀率網的分析師提醒投資者,“投資這類高息平臺的風險較大,投資者切不可只看收益,而忽略風險。”
據記者了解,各家P2P平臺在“降息”公告中都宣稱,由于去年以來,央行連續降準降息,為保持合理的利率水平,降低投資者投資風險,進而決定調整產品收益率。
同時,記者還了解到,由于我國網貸行業發展尚在初期,處于搶占市場份額的需要,大量P2P新平臺給出較高的收益率,甚至不惜返貼讓利。還有些P2P打著高息誘人的旗幟,用高收益率掩飾平臺的壞賬率,久而久之易造成平臺資金鏈斷裂,其結果不是倒閉就是“跑路”。一些正規經營的平臺,在宏觀經濟形勢下行的情況下,也難以承受“高息”背后的高成本運營。
隨著央行降息,貨幣基金、銀行理財收益的下降,P2P趁機調低收益率。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合理的收益水平是保證P2P行業長遠健康發展的前提。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黃震表示,“隨著銀行利率的持續下降,P2P理財收益率下降也是大勢所趨。”對此,多位業內人士認可這一觀點,并預計未來P2P理財利率會在6%-10%之間,P2P利率下降并非壞事,10%以下的利率水平仍高于“寶寶類”理財、銀行理財和貨幣基金等,對于該行業來說也是回歸理性的結果。
自余額寶熱起以來,靈活性強的貨幣型基金的相繼面世,引起投資者的廣泛青睞。受到“寶寶類”啟發,2014年許多P2P平臺推出活期理財產品,最初收益高達8%-12%。“隨著市場利率逐漸下降,P2P活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在逐漸走低,目前大多在5%-8%之間,收益優勢仍較為明顯,一般提現可以T+0或T+1日到賬,憑借著高收益與高流動性,引起了投資者的大力追捧。”分析師稱。
近期,P2P平臺安心貸、溫商貸相繼暫停P2P活期項目,這一做法引起業內極大爭議。據悉,網貸平臺暫停活期理財的原因是,在網貸基本法征求意見稿出臺的“十二禁”當中,明確指出網貸平臺只能做信息中介,不能直接或間接接受歸集出借人的資金。這也意味著有資金池嫌疑的活期理財將被禁止。
據記者了解,活期理財大致有三種模式:一是類似余額寶的“寶寶類”產品,即P2P平臺代銷貨幣型基金,但目前,這種方式在網貸平臺中并不常見;二是通過債權轉讓、變現的方式,變相地實現“活期”理財,這種模式對平臺資金流動性要求非常高;三是P2P平臺設立資金池,將投資者的資金自行投到平臺打包的債權項目中,存在這種行為的平臺不在少數。
那么,P2P平臺的活期項目是否都違規呢?叫停活期項目這種一刀切的辦法是否合理?在尚無定論的當下,投資者應該如何選擇呢?融360理財分析師建議投資者,在選擇活期理財產品時,要從多方面考慮,投資者不能單看收益,還要參考其實際流動性和背靠的平臺,此外,風險也不容忽視,需要結合自身的收益預期和風險承受能力做出理性選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