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轉股”不是簡單地把銀行債權轉成股權
2016年度“兩會”的最后一天。這一天,李克強總理和銀監會主席尚福林不約而同地談到一個問題:債轉股。
“債轉股”,也就是把企業欠銀行的貸款,轉換成銀行對企業的股權。從企業角度看,巨額負債變成了股權,不僅不用還貸款,還免除了利息,壓力一下子減輕很多;從銀行角度看,降低了不良率,經營壓力也將大大減輕。所以,這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在3月16日上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李克強總理表示:要堅定不移地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也可以通過市場化債轉股的方式來逐步降低企業的杠桿率。
同一天,列席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16日在經過“部長通道”時表示,銀行“債轉股”仍在進一步研究中,需要經過一系列制度設計和技術準備才能推開。他說:
對于債轉股,總理強調了“市場化”,尚福林強調了合法、合規。為什么,因為這是一把雙刃劍!
那么,這個拯救中國經濟的殺手锏到底該怎樣玩呢?我的看法是,只能采取當年朱镕基“國企三年脫困”時的模式,通過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銀行債權來解決。如果采取這種模式,事實上就是量化寬松。
1999年時,國家提出了“國企三年脫困”,其中三大殺手锏中就有“債轉股”。當時有三大特定背景:1,國企困難重重;2,亞洲金融風暴之后中國陷入通縮,跟目前環境非常類似;3,中國主要商業銀行多年來積累了大量不良資產。
當時的解決辦法是:國家成立了長城、信達、華融、東方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分別對應收購、管理農行、建行、工行和中行的不良資產。
國家通過注冊資本金、央行再貸款給資產管理公司輸血,資產管理公司還可以向各大銀行發行低息債券籌集資金。然后,資產管理公司用這些錢收購各大行的不良資產,替代大銀行成為負債企業的股東。
通過這種交易,銀行甩掉了不良貸款包袱,回籠了資金,可以輕裝上陣;企業負債變成了股權,也甩掉了包袱。但在這個過程中,全社會的貨幣總量不可避免上升了。如果控制好M2增速和CPI,則對公眾利益的“征用”不是很明顯。若貨幣發行失控,則相當于全體民眾負擔了成本。
“債轉股”之所以被迫重出江湖,說到底還是因為中國的股市太孱弱,無法承擔起“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為企業去杠桿的重任。注冊制推遲已成定局,戰略新興產業板也胎死腹中,為了穩定股市,新股發行節奏顯然不能加快。這時候,除了振興債市,就只能是“債轉股”了。
雖然“債轉股”在非常時期拯救經濟有非常效果,但負面作用也不容忽視,需要在操作中防范:
第一,這可能讓僵尸企業再次獲得重生機會,而大量的中小創新型企業仍然難以獲得貸款機會。因為拖欠銀行貸款的主力顯然是國企,是傳統行業。值得警惕的是,在債轉股過程中,行政力量可能再次成為主導。
第二,“債轉股”相當一批資金必將來自央行,這相當于投放基礎貨幣,也相當于量化寬松。最終會帶來貨幣供應量上升,也可能刺激CPI回升。1999年啟動的拿一輪“債轉股”總量達到1.4萬億,這一輪規??隙ㄐ〔涣恕H绻嫱瞥?,估計“降準”次數會減少,否則貨幣超發不可避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