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的矛盾行為豈止在普通生活中
曾有人指出,當今中國人在生活上有不少矛盾行為,比如我們鄙視“拼爹”,卻又“恨爹不成剛”、我們恨“貪官”,卻又想當官發財、我們看不起“富二代”,但結婚時又想著“傍大款”……
投資理財過程中的這些矛盾行為終將成為致富路上的“絆腳石”。想要未來理財之路走得更順,一定要消除這些矛盾。
仔細想想,矛盾行為豈止在普通生活中有,理財師也總結出了大家在投資理財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矛盾行為。
1、想早點投資理財,卻又遲遲不行動
很多人會說,不是我不想理,只是“我真的沒錢理”,而且“我還沒時間”,甚至有人把“我不會”也作為遲遲不行動的理由。
于是,在“想”和“行動”之間,總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博弈過程,至于何時才行動,那得因人而異。而這樣的矛盾行為在普通的上班族中最常見。
2、知道要分散投資,卻又喜歡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在投資理財中,有個詞很常見,那就是“資產配置”,說白了就是合理地進行分散投資。這個道理其實很多人都知道,但往往做起來卻喜歡“反其道而行之”。
有人覺得自己的資產本就不多,如果分散投資,每一處都拿不到很多的收益,倒不如集中投資收益更多。
但如果集中投向高風險高收益產品,比如股票,一旦虧損,那肯定損失慘重;而如果集中投向低風險低收益的產品,如貨幣基金,那想獲利更多也幾乎無望。
3、清楚長期投資理財收益更高,卻又喜歡追求短期收益
投資理財是個技術活,且要長期進行才能獲得更高收益。但很多投資者卻更愿意追求短期收益,總想著能在短時間內就賺到一大筆錢,這樣日后就不用再花心思去想該做哪些投資理財了。
就連選投資產品時也會有這樣的傾向,比如更愿意配置股票、基金等產品,短期內就能看到收益,且基本想什么時候撤就能撤,而不愿配置國債、穩利精選組合投資計劃等產品,覺得時間相對較長。但其實后兩者不僅風險更低,也能讓財富實現保值增值。
4、深諳“高收益”不靠譜的道理,卻又抵不住誘惑
“高收益”永遠是最吸引人的廣告語,此前中晉、泛亞等,無一不是打著“高收益”的旗號吸引投資者,結果都是“龐氏騙局”。
此類事件被一一曝出后,很多業內人士已提醒投資者要警惕所謂的“高收益”,不要盲目相信,但之后還是有不少類似的事件發生。
即便有人已經深諳“高收益”不靠譜的道理,但只要再加上一些其它輔助條件,說不定也還是會心動。建議大家在看到“高收益”時,還是要保持冷靜,謹慎投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