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與新興經濟體在貨幣創造模式上迥然不同
盡管中國貨幣擴張那么多年了,但在90年代之前,中國經濟的體量還是比較小,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也不高,外匯儲備很少。而真正意義上中國貨幣擴張還是90年代以后,通過大量引進外資,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規模都是不斷地增加。90年代之前增幅值非常小,從1992年之后,海外直接投資的規模是突飛猛進的,中國也是一度成為全球FDI規模第一的國家,這可以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貨幣創造的第一階段。
我們常常抱怨,中國的貨幣超發導致通脹或房價暴漲。其實,西方各國央行都在超發貨幣,只是央行貨幣發行之后,其乘數效應有很大差別,即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擴張,并不意味著這個國家的貨幣規模就會大幅度增加,貨幣供應量需要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企業和居民部門等共同參與創造貨幣,而不是由央行一家創造。因此,對于中國貨幣超發的抱怨,周小川行長并不認可,他認為央行并沒有超發貨幣。
這里先講兩個案例,一個日本,另一個是美國的。日本的央行在資產負債表擴張上非常瘋狂,安倍在2012年年底上任,上任之后就推行了寬松貨幣政策,基礎貨幣從100萬億擴張到將近400萬億,擴張干什么呢?買國債,國債占GDP比重接近90%;買股票,6萬億ETF年度購買額;目前M2約940萬億,M3約1260萬億,黃金貯備4400億。但是問題在于日本的商業銀行并不為所動,雖然央行拼命的投放貨幣,但是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卻下降了,現金資產急劇上升,央行發的貨幣到商業銀行都表現現金規模大幅攀升。所以說貨幣創造不是央行一家可以完成的,我在前不久寫了一篇文章,認為應該是由央行、商業銀行、企業和個人共同完成的。
再看一下美國,美聯儲也是在瘋狂地擴張,尤其是在美國次貸危機之后,美聯儲實施量化寬松可謂不遺余力,美聯儲的總資產規模從08年8月末的(雷曼倒閉前夜)約0.9萬億美元,急劇膨脹至目前的4.47萬億美元,增長了396.7%,說明美聯儲在過去八年推進量化寬松政策的力度非常之大,盡管這兩年已經退出了QE。美國央行超發貨幣也沒有引發通貨膨脹,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日本央行的貨幣擴張這么厲害,但是目前為止CPI還是在百分之一點幾。過去我們把通脹當作央行最重要的控制目標,其次是要維持一個比較適合的就業水平。但是現在央行反過來了,現在日美央行就是考慮怎么能夠把CPI刺激起來。日本央行的寬松貨幣政策就是要把CPI提升到2%?如果能提升到了2%,再取消負利率,但估計要到2018年才能實現該目標。因此,我們對傳統貨幣銀行學教科書要提出反思,傳統教科書有很多的理論,到現在都不適用。比如費雪方程式,比如弗里德曼的貨幣-通脹理論,比如菲利普斯曲線。
同樣,美國的商業銀行也是非常審慎的,在美聯儲推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時,也并不買賬,反而持有大量的現金資產;截至2015年末,信貸增幅僅20%多(大致是年均增幅3%)。顯然,在經濟面臨諸多困境之際,美國的商業銀行作為極其謹慎,商業銀行的現金資產增幅竟然是760%。現在經濟復蘇了,故現金資產規模就降低些。無論日本央行還是美聯儲,貨幣擴張政策為什么一直要推下去?因為貨幣的擴張并不快,商業銀行并沒有因央行的寬松政策而變得激進,商業銀行還是以實現盈利和控制風險為首要目標,為了不增加壞賬率,在貸款上面就非常的審慎。
再看一下中國的央行與商業銀行的關系,則與西方國外完全不一樣,從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角度看應該還是審慎的,央行8月份的總資產數據為33.4萬億,而在2008年央行總資產的規模,為19.9萬億,這八年總資產規模才增長了67.8%。說明央行并沒有明顯做大資產負債表的意愿,資產負債表擴張遠沒有像日美央行那么瘋狂。但是中國商業銀行則是在法定準備金率高達15%的情況下,仍然大肆擴張信貸規模,如2000年年初中國的信貸余額只有9.3萬億,如今已經達到108.3萬億,擴大了10倍以上。信貸擴張的速度遠超GDP增速,故權威人士也提醒過貨幣擴張政策的邊際效應是遞減的。
從歷史數據看,如2003年中國的M2是遠低于美國,美國則低于日本。到2013年這10年內,中國M2超過了美國,美國又超過了日本。中國和其它金磚國家都有共同特點,即都是靠貨幣擴張來應對經濟難題,中國、巴西、南非、印度和俄羅斯莫不如此。如1976年末1美元兌印度盧比匯率為8.97,如今則上升至66.7,在過去40年里對美元的貶值幅度竟然達到644%,俄羅斯更是貶值了80多倍(1976年底1美元=0.74盧布),中國還不算高,也貶值幅度也超過250%。總體看,新興經濟體的貨幣都是貶值的,貶值的原因就是政府當局不負責任地放縱央行實行超寬松貨幣政策,導致貨幣泛濫成災。
從短期看,資產泡沫還將延續,只是樓市會降溫,股市可能會升溫。一部分熱錢從樓市跑出來,會進入股市,這可以參照2010年的10月份股市,因為當時也是出臺樓市限購政策。不過,2010年的這波對樓市的打壓導致的股市行情很快就夭折了,可能的原因是實體經濟偏熱,故通脹抬頭,央行的貨幣政策不斷收緊,連續加息和提高準備金率。相比之下,如今的實體經濟正延續著2011年以來的下行趨勢,市場利率也在不斷走低,從邏輯上講,拋開估值水平和成長性不說,眼下的股市行情應該會比六年前的那一波表現好一些。總之,追隨趨勢的風險要比尋找拐點的風險小很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