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關閉A股一級市場是中國股市的首創與絕唱
眾所周知,“政策市”與“散戶市”是A股市場的兩大死穴。解決對策沒有多選、只有單選:一級市場“去行政化”、二級市場“去散戶化”。“暫停IPO”,隨意關閉A股一級市場,是中國股市的首創與絕唱,既沒有效仿者,也沒有后來者,它是世界的唯一與奇葩。
1990年12月19日,中國股市正式開門營業,上證綜指從100點起步。1992年4月13日,上證綜指從390點附近開始迅猛拉升,到1992年5月26日創下歷史新高1429點,當天滬深兩市成交總額僅為5.11億元,A股首個牛市僅用30個交易日結束,大盤暴漲276%;1992年11月11日上證綜指打回原形,收于390點附近,當天滬深兩市總成交額1.655億元。從390點漲到1429點再回跌至390點,僅用7個月時間就跑完了一輪牛熊周期。
隨后,新一輪瘋牛再次展開攻勢。從1992年11月11日390點附近開始猛烈拉升,到1993年2月16日創下歷史新高1558點,當天成交額19.9億元,A股第二輪牛市僅用了3個月時間,隨后展開了一輪大熊市,A股經過一年半時間的陰跌,1994年7月29日,上證綜指創下自1992年2月18日以來的最低點325點。
1994年7月30日,監管層出臺“三大救市政策”:年內暫停新股發行與上市;嚴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規模;擴大入市資金范圍。這是A股市場成立三年半后首創“救市”模式及“暫停IPO”模式。這是在當時“袖珍總市值”、“超級袖珍流通股”背景下,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然而,“暫停IPO”,卻被深深地打上了“救市”的標簽或烙印,它一旦形成慣性思維和依賴心態,就會一發而不可收拾。
從此以后,中國股市也就落下了“救市”的舊疾與“暫停IPO”的病根:每逢股指大跌,股民就會異口同聲地要求政府“救市”,脅迫監管層“暫停IPO”,而監管層則往往被迫就范,并形成了“暫停IPO”與“重啟IPO”的惡性循環與市場預期。
事實上,從中國股市開門至今,在短短的20多年的時間里,我們監管層總共關閉A股一級市場9次,累計關閉一級市場的總時長卻長達5年半。歷史反復證明,暫停IPO,并不能改變市場基本走勢,相反,一旦暫停IPO,反倒會強化熊市預期,因為股民已經達成高度共識:只有步入熊市,監管層才會暫停IPO.
經常“暫停IPO”,隨意關閉一級市場,這是對A股市場的反復折騰,它必然帶來兩個惡果:一是形成IPO堰塞湖,排長隊等待IPO過會的企業多達1000多家,看不到頭,也看不到希望,這使得IPO批文千金難求,IPO身價百倍;二是體制套利、彎道超車,許多企業不愿排長隊,他們直接到二級市場搶購垃圾股的“殼”,通過反向收購變相借殼上市,這使得垃圾股身價百倍,借殼、買殼、炒殼、賭殼成為A股絕唱與絕癥,同時,這也使得垃圾股無法有尊嚴地退市,嚴重扭曲股市資源配置、優勝劣汰的功能。
A股最后一次關閉一級市場的時間:從2015年7月至2015年11月,這是2015年股災后“暫停IPO”,同時也是關閉一級市場時間最短的一次,4個月后,也就是2015年11月底,2015年證監會“重啟IPO”。2016年2月,劉士余上任中國證監會主席一職。2月29日A股第二次探底2638點后,開始觸底反彈,隨后大盤站上2800點一線。與此同時,證監會開始穩扎穩打、悄無聲息地推進注冊制改革的各項準備工作,進一步加強信息披露制度建設,嚴查嚴打證券違法犯罪。
在審批制的外殼下,證監會逐漸加快IPO節奏,為回應低至萬分之一的新股申購中簽率,以及新股上市連拉二、三十個漲停板的神話,也為了解決IPO堰塞湖難題,并同時滿足市場打新炒新的巨大需求,從2016年3月開始,IPO審批節奏顯然提速,新股發行節奏由每個月一批變為每半個月一批;從去年7月開始,新股發行數量有所增加;從去年11月開始,IPO再提速,變為每周一批,并一直持續至今。這一現象被市場稱贊為“IPO新常態”,或稱IPO常態化。2016年11底上證綜指直抵3300點。
劉士余主席認為,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是融資,“股指穩定與融資力度不能對立”。這是證監會有史以來第一次明確將IPO節奏與股指漲跌切割開來、不再捆綁。這不是口號,而是長征宣言,它是以身作則的實際行動。筆者認為,這一講話釋放出了十分重要的政策信號:第一,IPO常態化,意味著證監會不會再因為市場波動而暫停IPO,隨意關閉一級市場。第二,IPO節奏常態化,目的是“咬住牙關,保證質量好的公司能夠及時上市,用2-3年的時間解決IPO堰塞湖。”第三,IPO常態化,既能服務實體經濟,又能有效打擊炒殼游戲,讓垃圾股價格回歸地板。
其實,IPO常態化,不僅是為了解決IPO堰塞湖難題,以及滿足股民打新、炒新的巨大需求,同時,它也是注冊制改革的內在要求。注冊制改革是中央決定、人大授權的一項重大改革。IPO注冊制是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精神的結晶,其實質是一級市場“去行政化”,還原IPO市場屬性,淡化監管層對IPO企業的投資價值的實質性判斷,強化“賣者有責”與“買者自負”的相互約束,讓市場主體各就各位、各負其責,讓監管層集中精力加大對市場違法犯罪的監督和管理。這就是注冊制的全部內涵和真正意義。
以劉士余主席為首的監管層頂住了市場的噪聲及利益集團的壓力,沒有關閉一級市場,沒有暫停IPO,而是適度放緩了IPO節奏。我認為,這是適當的對策。我們希望證監會堅守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不動搖,從此不再關閉A股一級市場!
目前,新股申購中簽率仍維持萬分之一的低位,而且新股上市后仍要連拉至少四、五個以上的漲停板,在如此火爆而巨大的打新、炒新需求下,一些大V居然睜著眼睛說瞎話,大喊“暫停IPO”的反市場口號。我建議,在以下兩種情形之一發生時,應當考慮適度減緩IPO節奏,但切不可關閉一級市場:第一,如果新股申購中簽率從目前的萬分之一攀升至1%或10%時,可以考慮適度放緩IPO節奏;第二,如果新股上市首日出現“破發”的情況時,可以考慮適度放緩IPO節奏。此建議謹供監管層參考。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