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靠管理挖潛和提高工藝水平是企業發展的唯一辦法
07月19日訊,溫嶺市鞋革業商會秘書長潘克誠終身難忘一件事。2007年的一天,溫嶺市鞋業整治會議,200多家企業負責人與會。主持人說:“穿溫嶺鞋的請舉手。”結果舉手的只有兩個人。
“為什么不穿‘自家貨’?因為質量太差,檔次太低!”潘克誠扼腕嘆息。
3年后的今天,如果主持人再請穿溫嶺鞋的舉手,不知會有幾個人。“但是肯定不止兩人。”潘克誠說。因為現在常有人找老潘“開后門”,直接到廠家買幾雙出廠價的溫嶺鞋。
從“開后門”中老潘得出一個結論:溫嶺鞋的質量和檔次在提升。
一切從“招工難”開始
“年年招工難,一年更比一年難。”在溫嶺鞋業企業,今年上半年更是創下了缺工7萬多人的歷史新高。為了招到人,企業主們什么招都使過了,總是治標不治本。
這邊招工難,那邊企業在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由于進入鞋業制造領域門檻較低,從2001年至今,溫嶺鞋廠的數量年均增加300多家,這更加劇了招工難。
伴隨招工難的是不斷增多的勞資糾紛和不斷攀升的保底工資。上半年,僅大溪鎮就發生了上百次勞資糾紛,每月保底工資則從2008年的900多元增加到現在的1500多元。成本的增加使原本利潤較低的鞋企更是捉襟見肘。再加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不斷崛起的鞋業集群,比溫嶺鞋業具有更加明顯的成本優勢,后者發展何去何從?
“只能靠管理挖潛和提高工藝水平來增加人均產值,這是治本的辦法也是唯一的辦法。”浙江卓凌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盛建勇說。卓凌公司前兩年有1100多名員工,現在削減到900多名,但是年產值不變,靠的就是這兩招。寶利特公司近年來減員近50%,而年產值反而略有上升,靠的同樣是管理挖潛和提高工藝水平。由于溫嶺鞋企管理人員大多來自外地,與普通工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目前有的鞋企已推出管理層參股的做法,激勵管理人員穩定員工隊伍。盛建勇認為這個管理模式極有可能在溫嶺鞋企中普及開來。
不僅如此,一些企業還加大了產品結構的調整力度。浙諾爾鞋業公司上馬手套生產項目,齊江鞋業與太源鞋業等則突破人造革鞋制造領域,嘗試生產真皮鞋,以期增加人均產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