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只配“白菜價”?
在帆布包賣到近萬元,但門口常有人排隊等候,滿載而歸的顧客臉上似乎都掛著“物有所值”四個字。
就在路易·威登所在的這間高檔商場的本土品牌門店里,我卻多次聽見這樣的質疑,“就這么點布,還是中國牌子,賣上千元,這不是搶錢嗎?”
每當此時,我總是忍不住為中國品牌叫屈:同樣的消費者,為何對待本土品牌與對待洋品牌的態度如此不同!當中國奢侈品消費已躍升為世界第二時,為什么中國品牌沒能分到一杯羹?國貨就只配賣“白菜價”?
對洋品牌的崇拜和對國內品牌的歧視,早已不是個別現象。即便不是路易·威登這樣的奢侈品大牌,諸如Coach、GAP、Levis這些外國的二線,甚至平民品牌,在中國的售價高出其本土價格一倍甚至幾倍,都依然受到熱烈追捧。盡管多數洋品牌也是“中國制造”,但消費者從不把它們的價格與低廉的制造成本畫等號。相反,國產品牌即便設計再出色、服務再周到,許多消費者也會因為它的出身而不愿意多掏銀子。像達芬奇、卡爾丹頓這樣的企業,之所以甘當“假洋鬼子”,動機之一就是為了迎合這種崇洋媚外的消費心理。
對洋品牌的崇拜和對國內品牌的歧視,蔓延于零售渠道。國內的高檔商場,幾乎都把臨街店面留給洋品牌,有些甚至不惜免收租金來挽留,為的是給自己撐門面。相反,中國品牌要想進駐這些大商場,不僅租金高、位置差,而且扣點費、裝修費、活動費等一概不能少,銷售額稍不達標就要遭受“縮減面積”、“換樓層”,甚至“撤柜”的命運。許多消費者大概不知道,中國服裝品牌70%的成本都花在了這樣的渠道維護上。
對洋品牌的崇拜和對國貨的品牌歧視,在一些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也找得到身影。明明是附加值很高的時尚產業,卻被籠統地劃歸為傳統制造業,成為“騰籠換鳥”的對象,遭遇貸款難、審批難等門檻。而國外品牌,即便僅是大規模的產能轉移,也常常被當做招商引資的重點保護對象。
實際上,中國品牌的設計、工藝、質量與洋品牌相比,遠沒有如“價格差”那么大的差距。一些高端頂尖品牌,在很多方面甚至已經可以與洋品牌比肩。二者所差之處,恐怕在于品牌的市場認知度和接受度。
一個牌子要成為高端名牌,需要歷史考驗,需要文化沉淀,需要高超的經營技巧,也需要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像夏奈爾、路易·威登這樣的奢侈品大牌,不僅經歷了百年積淀,在經營發展道路上更是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中國很多時尚企業的歷史不過20多年,銳氣足,但底子薄,尤其需要一片公平的市場環境。因為,一邊艱苦奮斗開拓市場,一邊承受各方歧視的無情打壓,誰也沒法指望“八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的時代會和我們拜拜。
當然,中國品牌要做強,根本上還是企業要戒除浮躁,耐得寂寞,在品牌經營的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前行,就像深圳那些女裝品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