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族服裝之蒙古族服裝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青海、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的蒙古族自治州、縣;其余散居于寧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區。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蒙古族人口為5813947人。使用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一布里亞特3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的,經過本民族語言學家多次改革,已經規范化的蒙古文。元世祖忽必烈曾命西藏僧人八思巴另創蒙古新字,俗稱“八思巴文(字)”,一度推行,后漸停使用,但用其記錄的許多文獻,仍有其研究價值。17世紀中,喇嘛僧人咱雅班第達為準確表達衛拉特方言的語音,稍改變通用的蒙古文字,制成一種叫作“托忒”的蒙古文,在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通用。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流域的一個部落,以“蒙兀室韋”之名初見于《舊唐書》。公元840年回鶻汗國崩潰后,這個部落大部分人向西遷移,這逐漸河流和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語族居民相融合。語言受突厥語的影響向蒙古文字發展,經濟生活也受突厥語族的影響,從游牧過渡到以游牧為主。
蒙古族的皮衣為多,男女都穿袍子,喜用紅、綠綢子扎在腰里。冬天多穿羊皮襖、皮褲、皮靴,里套氈襪子。夏天都穿布褲子、皮靴。蒙古族人民很愛美,即使皮襖掛不起面子也要用紅、黑布或絨線在領,袖和衣邊上繡花邊。
蒙古袍很肥大,除乘馬放牧中能護膝防寒以外,夜晚還能當被蓋。細而長的袖筒,在乘馬持疆時冬防寒,夏防蚊蟲。
肥大的蒙古袍腰帶,主要的作用是乘馬時能保持腰肋骨的穩定垂直。它的另一作用是冬保暖、夏防蚊蟲。
蒙古族的男子,頭頂都留有長辮子。腰間掛小刀和火鐮。婦女喜歡戴首飾。已婚婦女梳兩個長辮,用黑布做兩只辮套把辮子裝在里面吊在胸前。辮套上繡有花紋圖案或綴以銀質圓牌首飾,蒙語叫“哈都爾”。手戴鐲子、戒指,耳戴耳墜。
頭頂雁尾式帽,又稱風雪帽,它的圓頂阻風力小,帽沿小,但能遮陰遠視。船型月牙立筒靴,乘馬伸蹬方便,離馬徒步行走撥草性強,阻力小。靴子的立筒除能防寒防風外,、還能防止小腿肚和蹬皮磨擦。蒙古族婦女佩帶的飾物,除了頭飾、耳環、項鏈、手鐲、戒指以外。還有種佩掛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飾物,叫“哈布特格”。這種飾物,小巧玲攏,精致華美。
“哈布特格”寬約二寸,長約三寸。有月牙、金魚二蝴蝶、桃、石榴、葫蘆、五瓣花朵、花瓶、樹葉等多種形狀。有橢圓的、長方的、正方的、三角的,還有圓圈的。“哈布特格”是用兩塊漿過的硬布,墊上棉花,裹上綢緞,縫成的一個空心的小夾子,然后再用五光十色的金銀絲線,繡上各種具有蒙古族風格的花紋圖案以及花草鳥獸等。“哈布特格”,色彩斑斕,金邊閃閃,工藝考究,造型美觀。
“哈布特格”不僅是裝飾品,還有實用價值。它的上方是開口的,里面放有一個舌頭,舌頭的上端連著佩掛的繩帶,下端是穗帶。上下抽動繩帶,舌頭就可以從袋內外移動。蒙古族婦女在此舌頭上別放針線,還喜歡把自己采集來的香料(麝香或草原上野生的花草)裝在舌頭里邊,“哈布特格”可以隨時散放馨香。有些蒙古族婦女愿意把用翡翠、珊瑚、瑪瑙或琥珀雕制的“呼壺熱”(鼻煙壺)放在舌頭里面:”一些虔誠的佛教徒,則在舌頭里面放進仙丹。
此外,“哈布特格”有時候還被做為友誼、愛情的信物,送給朋友或戀人。小伙子在選擇愛人時,首先要看看姑娘的“哈布特格”繡制得怎樣,甚至以此來推斷姑娘是不是聰明、勤奮、手巧,是不是他的理想伴侶。而勇敢驃悍的小伙子,是會得到一個繡有一對百靈鳥,或其他象征幸福愛情的精美的“哈布特格”的。
“哈布特格”不只是把美點綴在了蒙古族婦女身上,同時,表現了蒙古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