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發展的基礎是要回歸“童叟無欺”的商業倫理
我國零售業,沒臺風,平安無事,一旦有風吹草動,首先倒下的是缺乏根基的“新竹”。但零售的“根基”是什么,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只要培植好根基,實體零售的未來將會越來越光明。
就企業自身經營管理層面來看,有三個方面需要有新的突破:
一是大時代需要有大境界。這是一個變化、變革與革命相結合的大時代,個人端著手機在尋求變化之道,組織利用技術在尋求變革之道,老板傍著資本在尋求革命之道。有人說,大時代需要大創新,但我覺得無論大創新還是強創新或是微創新,關鍵是心中要有大境界。
企業做大了,理應更大氣,更守則,更有境界。企業行為應該被限定在兩條“鐵軌”之間:一條是政府規制的底線,另一條是行業自律的底線。兩線平行,行業快速發展;進入彎道,減速慢行,如果彎道加速,可能車毀人亡。此外,還需要有一條傳輸動力的天線與一條規避風險的地線,平行線與天地兩線對接,四線協調,才能協調發展。
商業發展的基礎是要回歸“童叟無欺”的商業倫理。我們要提倡:不該挖掘的數據不挖掘,不該提升的數據不提升,不該宣揚的數據不宣揚,不該展示的數據不展示。企業大了,可能就有帝皇情節,特別想做第一,特別想做行業皇帝,特別想做教父。但如果能經常照照鏡子,就能看見自己的另一面!沒有人已經找到具有絕對優勢的成功之道,都是在踐行一種變通之道。所以,無論哪一方,都不要去揮霍自己的不平和憤怒,更不要去做詆毀他人的“低級營銷”!
擁有大境界,才能引領大時代。讓平和、淡定與優雅成為商業的新常態,讓消費者少一點不適、不安與不快,讓品味、品質與品格彰顯力量!讓時間的車輪去撫平商業的溝溝坎坎,讓希望的種子播散到肥沃的土壤,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讓大家都能到達水草茂盛的彼岸!
二是低潮期需要有進取心。實體商業處于低潮期,但這并不意味著沒落,真正沒落的是體制、組織與機制。有零售高管坦言:“零售不僅要有好的市口,經營組織體系也很重要,無論是傳統超市還是菜場,其組織體系已嚴重退化”。至于退化在哪里?他沒有說,但我想至少有三點是值得關注的:第一,當家人嚴重缺乏“原動力”。25年前創業時期的那種不畏艱辛、勇往直前的堅定、堅強與堅毅如今何在?那種對事業、對知識、對業務的欲求如今何在?第二,決策機制不適應快速變化的大時代。在這個凡事都需要“快一點落地”的年代,拖延決策等于自尋死路。但是有一種風氣正在形成,屁大點事總是開會,名為集體討論,實為不敢擔當。這在大學也就算了,因為大學的主體是學生與教師,領導們瞎討論也誤不了什么大事!但如果企業尤其是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也這樣運作的話,那離死亡大概就不遠了!企業如果缺失了企業家精神,還能活多久?就上海流通企業而言,輝煌時期的華聯超市因華洲退休而被聯華購并,后聯華超市出售股份給永輝,2015年出現巨虧,現在甚至搞不明白誰是當家人,農工商超市的老總擁有股份,2017年當家人到退休年齡,是退休還是退而不休?不得而知。上海流通業的高潮早已過去,不知道何時再現“高潮”?第三,一線營運管理渙散,則可以從服務現狀可見一斑。賣魚的小商人都懂得要用“小恩小惠”和“謝謝”兩字來拉近與顧客的距離,但曾經人滿為患的百貨店、大賣場如今又是什么狀態?我的一位網友是這樣描述的:“超市的管理人員和收銀員一個個就像‘吊死鬼’一樣,整天陰沉個臉。超市、醫院等場所乃是社會文明的窗口,政府抓精神文明建設從何處入手?”。基層缺乏變化,組織缺乏變革,領導不會革自己命,這樣下去還能維持多久?!從上到下都需要恢復“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進取心。
三是高成本需要尋找新出路。實體零售業生產要素成本攀高是一個普遍現象,主要表現在人工、租金、電費三個方面。人工成本方面“五金一險”負擔越來越重,由于銷售不景氣租金的銷售占比在大幅度上升,電費的峰谷電定價反而使零售商增加開支,由于沒能享受低谷電價,每度電的價差約為0.2元,有公司反映僅此一項每年增加電費開支4000多萬元。辦法總比困難多,傳統的小店鋪曾經被連鎖店包圍,日子越來越難過,但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小店鋪居然又活了下來。為什么?他們發現了連鎖店的軟肋:價格高、服務差、不便利。家門口的小店以人情與便利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連鎖店其實前有就近便利的小雜貨店截流,后有電商的分流,前后夾攻,所以日子不好過是必然的,沒有被弄死就是萬幸了。在高昂的成本與電商強烈的沖擊背景下,如果沒有新的增長點,就難以保持收支平衡。“關店辭人”不失為一種解決困境的常規辦法。但更重要的應該從人、貨、場等營運管理視角去尋求改進之道。如營運部與商品部“相互牽制”的組織架構能否改為“相互融合”,統一由一個更高級別的副總裁來管理;流于形式的表單式營運督導體系能否改為“營運服務體系”,營運督導真正成為門店的專業指導;自有品牌開發能否更有自主決策與技術含量,能更多地聽取營銷部門的意見與建議,開發出貨真價實的新品類;零供關系能否從“分利”轉變為“創利”;死氣沉沉的賣場能否實施活性化改造;滯銷商品如何才能更快速地被清理;新商品如何才能更快速地被引進;如何把實體店也作為一個宣傳的平臺與引流的入口,進而實施全渠道經營;如何通過會員管理與數據整合,使優質用戶獲得更多的關懷、實惠與尊重,等等。總之,值得改進,值得細節化,值得挖掘的領域還有很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