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鋌而走險:機器人完全代替人工?
FT中文網的編輯評論認為,我們愛機器人它們不知疲倦、生產率高,在現代化的飯碗。
在人類與自動機器和自動化之間復雜關系的最新進展中唱主角的,應該是人事斗爭和管理難題發達世界已有幾十年的事件不怎么為這類難題所困了。
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Terry Gou)近日宣布,到2013年底之前,富士康中國工廠內的機器人數量將與工人數量相當。這似乎印證了人們最擔心的事情,它意味著,富士康會用廉價、任勞任怨的機器代替低技能的人類員工。一位分析師不帶感情色彩地說:“這表明勞動力成本已趕上資本成本。”
不過,富士康事實上只是在做一件勞動力密集程度較低行業中的合同制造商早已做完的事情。
蘋果等客戶非常重視一致性和質量,再加上勞動力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轉向更先進和更加自動化的生產已成不可避免的趨勢。就富士康的情況而言,這種改變倒不一定會導致裁員,因為該公司和中國的制造能力都處在擴張之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的確會賦予高技能員工一定優勢。
琳達 格拉頓(Lynda Gratton)在她的新書《大變革》(The Shift)中寫道,在發達經濟體中,“就那些更加復雜和需要創新或排解難題的任務而言,人并未被(機器或電腦)取代” 。這就產生了一個看似矛盾實則正確的結論:自動化可能讓制造業的管理工作變得更加復雜,而非更加簡單。隨著企業把更多任務分配給機器去做,它們所需要人才是這樣的:能對更加先進的勞動力進行更好地監督;能做機器無法做到的事。
在中國這樣的國家,經濟呈直線增長,上述轉變過程似乎也同樣迅速這是為了在勞動力成本上漲之際保持利潤率。卡斯商學院(Cass Business School)教授曼莫漢 索迪(ManMohan Sodhi)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商學院(UCLA Anderson School)教授克里斯托弗 唐(Christopher Tang)合寫的一篇工作論文指出:中國的一些合同制造商(如臺灣的廣達電腦(Quanta Computer))已開始將部分生產轉給其他公司,并開始承接利潤率更高、附加值更高的工作。索迪教授表示:“隨著它們(合同制造商)在價值鏈上占據更長的一段,富士康所需要的技能正是人們要求蘋果員工具備的那些技能……(例如)能夠處理好與成百上千客戶或供應商之間的關系。”
流程效率更高,管理者承受的壓力也會隨之增大這一見解并不新鮮。如今,弗雷德里克 溫斯洛 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時間與動作研究已更多地被人們嘲為過時之物。然而早在100年前,泰勒就曾在他的《科學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中指出:將工人置于一套機械化程度更高的體系中,會迫使管理者承擔“其他種類的職責,這些職責會造成新的沉重負擔”。
知道困難何在,并不會使之變得更容易解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重新思考管理》(Management Reset)一書的合著者愛德華 勞勒(Edward Lawler)曾供職于福特(Ford)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那時,這兩家公司正在進行痛苦的技術和流程變革。勞勒指出,當時汽車制造商們發現,要放棄“命令與控制”式的管理模式非常困難。
除了能夠從制造業前輩們所犯的錯誤中汲取教訓,富士康(其創始人郭臺銘以管理作風專制而著稱)所要進行的轉型并不會比前輩們容易半分。勞勒表示,在中國,制造商“實際上正處于從命令與控制式管理轉型的最初階段”。
富士康及同類企業最終一定能夠對它們的勞動密集型生產流程進行自動化改造,這是毫無疑問的。它們已經在這么做了。關鍵問題是,它們能否輕易找到和培養出這樣的管理者:能監督與機器人大軍并肩作戰的高技能工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