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鞋服“大庫存”現象遭質疑 品質至上是出路
國際市場動蕩,國內經濟放緩,各種成本飆升……對于中國服裝行業來說,2012年是躑躅前行的一年。尤其是不久前所謂“382億存貨,國人3年穿不完“的存貨危機,更令人一度懷疑如此巨量的存貨會成為服裝行業的“2012”。不過,也有人認為,中國服裝業正處于成長階段,成長階段的一切不利因素都可以在生長過程中得以及時修正,而2012年或將成為一個歷史性的拐點。
有服裝上市公司人士向記者透露,服裝大庫存要消化3-5年的說法有點夸大,1-2年時間將會消化大部分庫存。
在多年的積壓下,國內6大運動品牌“大庫存”引起了一場打折潮。與此同時,也引起了市場對2012年服裝業“大庫存”的質疑。
有人認為,目前的庫存需要消化3-5年,還有人認為,服裝庫存問題需要細分化,并非所有的庫存都高,需要消化的時間也不會這么長。
那么,2012年的服裝業“大庫存”到底如何呢?多家服裝上市公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普遍認為,3-5年消化服裝庫存的說法有些言過其實,而且,服裝庫存高也要細分,不能以偏概全。
服裝業遭“大庫存”質疑
市場中對服裝業的“大庫存”質疑主要來源于各大服裝公司2012年上半年的庫存數據增長。特別是國內6大運動品牌的庫存更是引起市場的關注。
2012上半年,李寧、安踏、361度、特步、匹克和動向這6家國內運動品牌的總庫存達37.21億元。
此外,另有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87家服裝公司庫存量732億元,其中有11家庫存超過10億元。而相比2010年,87家服裝紡織類公司累計庫存量501億元,2011年為699億元。2012年上半年,則是增加了33億元的庫存。
“服裝業高庫存主要原因是,我國宏觀經濟走勢低迷引起,以及經營商訂貨時的錯誤估計,他們普遍高估了市場的需求量。”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向記者分析道。
據2012年廣交會的數據顯示,紡織服裝成交下降15.5%,從大類商品訂單情況看,除家用紡織品訂單和男女裝同比為增長外,其他類別訂單量環比呈較大幅度下降。
熊曉坤認為,高庫存消化與宏觀經濟情況聯系緊密,據觀察,我國各項經濟指標在下半年已經趨于企穩回升態勢,2013年我國經濟增速將有所提高,高庫存消化時間大概2-3年。
還有業內人士認為,信息溝通中斷成行業發展致命傷。據了解,中國大多數服裝企業的生產量主要由訂貨會來確定,其主要根據下游分銷商反饋的信息制定生產,而不是依據消費者提供市場信息,因此,企業對消費形勢的判斷往往過于樂觀,并且企業經常是提前半年至一年生產產品,產品產量遠遠大于市場實際消化量,從而導致庫存積壓。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際華集團庫存34.81億元、美邦服飾21.99億元、森馬服飾14.39億元,卡奴迪路、報喜鳥、九牧王、七匹狼、凱諾科技、喬治白、希努爾、步森股份、大楊創世等9大男裝上市公司總庫存達38.62億元。
其中,七匹狼三季度庫存增加2.44億元。森馬服飾近5年的庫存量更是逐年跳升。2007年庫存總量2.8億元,2010年則超10億元,2012年上半年庫存量更是達到了14.7億元。
對上述數據,有服裝上市公司相關部門人士向記者解釋,這并不代表整個服裝業面臨庫存高的問題,而是要區別對待。據其介紹,在服裝上市公司中,有的存在庫存高的問題并非是服裝產業引起的,而是有公司投資房地產而引發的庫存問題。
此外,鞋服行業獨立評論人馬崗還認為,一些面向大眾消費群體的服裝品牌庫存確實比較大,多數企業的庫存都在10:1以內。馬崗表示,企業可以通過減少新品采購,加大庫齡老的商品的促銷力度和促銷頻次,新老貨滾動逐步清理庫存,相信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時間,庫存即能回到健康水平。
清倉掀起打折潮
2012年的打折潮來的格外的早,還未臨近年底,國產運動品牌的打折潮已經在全國各地的百貨商店和運動品牌專賣店廣泛掀起。而引起打折潮的原因則是運動品牌服裝高庫存清倉所致。
“以前國內運動品牌新貨上市是不打折的,現在新貨剛上架,就會打七折。”有運動品牌銷售商透露,不但國內品牌打折,國際品牌像耐克、阿迪達斯也在打折。據了解,耐克、阿迪達斯的新品上市60天之內都不允許打折,現在,公司新品上市不久就加入打折的行列。
從記者的調查發現,李寧在各地曾掀起了多處的低價折扣,除了常見的3折外,還曾在個別地區掀起了2折的低折扣。此外,在線上電商的銷售中,李寧的新產品折扣也有達到5折的低折扣。除李寧外,其它運動品牌也都有類似的低折扣出現。
低折扣引起了一波搶購潮,但是,有專家擔心,頻繁打折很可能會降低品牌在人們心中的原有地位。
調結構成大趨勢
有分析人士指出,產品的同質化、運營模式的粗放都是構成服裝大庫存原因。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大庫存引發的打折潮?服裝業的未來又該如何呢?
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向記者分析道:“我國服裝業目前出現產能過剩端倪,然而受宏觀經濟影響,市場需要不振。我國提倡服裝企業走品牌化路線,但是由于環境、資金等因素制約,品牌化發展模式‘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導致了魚龍混雜的品牌現象。面對當前局勢,大多服裝企業只有通過最直接、最簡單的‘價格戰’方式以求生存。服裝公司應該進行特色化經營,這才是服裝行業發展的大趨勢。”
“公司準備調整產品結構,做高檔產品。”一家服裝上市公司的高管向記者談到:“為了往上走,公司不介意放棄低端市場的份額。”
“2013年服裝業的變化取決于宏觀經濟的發展情況,服裝行業景氣度與宏觀經濟關聯度極大,只有中國經濟有所回暖,服裝業才能迎來真正轉折點。否則服裝業將繼續處于混戰、低迷狀態,而且業內將現并購潮,進入洗牌期。我國服裝行業趨于飽和,競爭非常激烈,結構模式亟待升級。”熊曉坤如此說道。
{page_break}
品牌戰國策
從目前來看,我國的服裝業競爭激烈,光是國內品牌的競爭就已經是亂象叢生。在眾多的品牌戰中,往往最終采取的就是價格戰。期間,出現了盲目漲價、虛標吊牌價再折扣跳水等等現象,這使得國內品牌難以被消費者取信。
馬崗認為,國內絕大多數服裝企業的產品銷售還是以批發、代理主導的大流通為主。盡管品牌意識在不斷加強,也出現一小部分有影響力的品牌,但中國服裝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品牌。
不僅如此,國際品牌的強勢擴張也讓國內品牌難以生存。據統計,2011年ZARA和H&M新開店鋪中,二三線城市所占比重分別為82.8%和83.9%。2012年,ZARA、H&M在中國的門店數量雙雙突破百家,覆蓋面超過40個城市。
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認為,國際品牌占領國內服裝市場份額近30%,主要有PRADA、CHANEL、GUCCI等奢侈品牌,以及艾格、zara、only、HM等時尚品牌。
據記者調查多家服裝上市公司獲知,大多數品牌公司致力于發展自身的品牌,而品牌提升與服裝質量的提高成為了品牌公司的關注焦點。但如何在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也讓這些品牌公司傷透了腦筋。
熊曉坤認為,本土的品牌一致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提升品牌價值來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這是一個需要花更大工夫,比解決渠道問題更難的一件事情。“我國服裝業應該:首先,加大對服裝設計人才的培養,設計是服裝的靈魂,走品牌化路線,需要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核心設計風格;其次,優化銷售渠道的建設,銷售渠道順暢是企業規模化發展的基礎;最后,進行差異化競爭,跳出‘價格戰’怪圈。”
除去國際上知名的品牌外,國內服裝市場還涌現出了大量的非國際知名的外國品牌。雖然這些品牌并非國際上的知名品牌,但因其是國外品牌因此在國內的認可度依舊很高。
一家品牌服裝公司相關部門負責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的消費者只認老外的品牌,有個英文字母就相信。可事實上,有些服裝只是掛著國外品牌的牌子,而實際上服裝是在國內生產的,生產的廠家還不是一線的生產廠家,品質無法保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