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服裝企業會“忙與閑”顛倒?
在居高不下的庫存壓力下,近期國內的服裝企業正經受著徐徐“寒意”,服裝企業紛紛出現打折甩賣潮。“寒潮”之下,對于服裝企業來說,“忙”在了清倉、打折,而“閑”在了生產。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外,對于具體企業而言,為什么會“忙與閑”顛倒呢?
產品定位不準
“造成這一后果的第一個原因就是銷售計劃不正確,很多代理商訂貨的時候沒有銷售計劃。”廣東明人服裝廠銷售部王先兵部長分析說。在他看來,首單訂貨不準確、加盟商整體準確率不高、補貨不準,是庫存產生的又一大原因。“訂貨不準確的首要原因是不了解消費者的購買邏輯。如果沒有掌握好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邏輯,很容易造成首單訂不準,以至于整盤貨都銷售無力。”他認為,“目前品牌商與代理商的合同要么是買斷,要么是有一定退貨率或換貨率,沒有形成真正有利于消化的相互調撥。雖然一些品牌商給代理商建立了一些調撥的途徑,但由于沒有系統化的數據分析,對代理商的庫存有效減少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訂貨會模式依賴分銷商而不是消費者提供市場信息。這種模式下,真正的需求變成產品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國內大多數生產商從接單到成品上市平均需要90天時間,有的能達到120多天。這導致很多商店銷售的都是上一季的流行款式。
此外,忽略設計本身、忽略消費者需求也是一個問題,很多生產商認為“當下國際流行款式在國內一線城市賣不動之后,可以放到二線、三線城市去賣”,如此只能導致產品的積壓,因為他們忽略了互聯網的力量和作用,也忽視了由于交通等原因造成的消費者消費理念的快速變化。
庫存“足而不精”
如果全國所有服裝企業生產線集體停產三年,將會發生什么事?有人開玩笑稱,全國“庫存衣”三年穿不完,真是可謂衣庫充足。
季報顯示,僅22家A股服裝類上市公司第三季度的存貨總量就達到了驚人的382億元。在這個數字爆出之前,上半年42家服裝企業總積壓庫存483億元的狀況已經令人咋舌。“服裝企業這些庫存沒有3年是消化不完的,而銷庫存的背后還需要利潤支撐,報表一難看,銀行就要跟在后面催債。”三槍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曹春祥對記者分析,越來越多服裝企業正步入庫存怪圈。記者翻看半年報發現,目前庫存周轉天數最大的一家企業甚至達到10843天,換言之,這家企業的存貨從入庫到賣完就需要30年以上。
市場究竟蕭條到了何種程度?剛從成都荷花池服裝批發市場回來的曹春祥對記者連連感慨“今時不同往昔”,“往年這個批發市場說得上是人山人海,今年過去一看都是稀稀拉拉,有的門面甚至一個人都沒有。”據悉,“荷花池”以其每年數十億交易額雄踞全國百強綜合性貿易市場的第七位,服裝類份額更是在西部集貿市場中獨占鰲頭,日交易人數30萬人次。
而今,“高庫存”是今年服裝企業普遍面臨的遭遇。據媒體27日報道,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李寧、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42家上市服裝企業存貨總量高達483億元。其中,李寧、安踏、361度、特步、匹克和動向這6家國內運動品牌的總庫存達37.21億元,與去年底36.99億元的總庫存相比,增長了0.22億元。居高不下的庫存壓力迫使服裝企業放下身段,用盡渾身解數“去庫存”。據齊魯晚報20日報道,剛剛進入冬天,不少服裝品牌的冬款已經在搶著做活動了,打折、買贈、限時搶購,花樣繁多。從運動品牌、休閑服飾,到品牌男女裝,幾乎無一不在打折,且折扣力度明顯高于往年。
{page_break}
“進入秋冬季節,以服裝為主導的零售系統之所以全都進入了大力打折促銷季,這背后其實是服裝公司與存貨的一場拉鋸戰。”濟南一位知名男裝品牌的代理商張濤在接受齊魯晚報采訪時坦言,以往只是困擾運動、休閑品牌的庫存壓力,如今已經蔓延到了整個服裝行業。
至此,打折風波未過,關店潮又令服裝企業告急。今年以來,先有李寧、匹克等體育品牌,后有森馬、美邦、達芙妮等休閑服飾,國內服裝行業“關店潮”此起彼伏,讓國內服裝市場寒意十足。
據中國廣播網11月19日報道,今年上半年李寧集團在新開的248家店鋪的基礎上對店鋪進行了盈利的評估,關閉了1200家極小的門店,這一關店比例達到15%,另外匹克在中國的授權經營零售網點比去年末減少了1067個;安踏體育今年以來門店總數也減少了110家。“關店潮”直接導致了公司凈利潤的下滑。據國際金融報7日報道,今年半年報披露數據中,李寧、安踏體育、匹克、361度以及中國動向5家運動品牌上市公司營收一片蕭條。其中,李寧上半年凈利潤按年大降85%。匹克在2012年上半年總營收從22.56億元大減28.5%至16.1億元,而凈利潤方面也降至2.4億元,同比減少了43.3%。
缺乏創新而少特色
因服裝企業品牌實體店“關店潮”迭起,分析人士指出,經濟不景氣、網店沖擊、租金等費用居高不下導致實體店生存困難,而企業品牌缺乏創新、定位不清晰、差異化特色不明顯才是企業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
品牌服裝實體店的“關店潮”與當下整體經濟不景氣、市場競爭激烈有很大關系,網店的沖擊對于實體店的影響也非常明顯。據中國廣播網報道,相對于網店而言,實體店在人工、租金等方面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而且現在很多顧客到服裝店并不買衣服,而是看好了哪款衣服先進行試穿,看準了顏色和尺碼然后回家到網上進行購買,如此一來,實體店儼然成了網店的試衣店。
但是,廣東明人服裝廠銷售部王先兵部長記者接受采訪時表示,指出,國內產品以模仿為主,缺乏創新等才是造成業績嚴重下滑的主因,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19日報道,一些國產的體育品牌從幾年前開始盲目的擴大經營范圍,走規模取勝的路子,但是在擴張的過程當中卻出現了店鋪開設過多的問題,很多國產的體育品牌在定位上并不清晰,差異化的特色也不明顯,扎堆開店就會使得自己在同業競爭當中失去優勢,由此也加重了實體服裝店的虧損甚至是關門的風險。
“能忙人之所閑者,始能閑人之所忙。”服裝企業如今庫存量之大,足以讓它們閑上許久,可惜卻閑不了,只因在眾人都忙于流水線制造的時候,沒有細心探究自己的發展趨勢如何,未來的消費觀念又何如,拿自己的產品與定位目標的期望相比較又是如何。凡是有因有果,此次不可謂不是“吃一塹”,也該“長一智”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