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收儲政策到底有多大“持續性”?
收儲價格是如何制定的?
記者:預案提到2013年度繼續敞開收儲,臨時收儲標準價格為每噸20400元。那么如何解讀這個價格?怎么制定的?依據是什么?王建紅: 2013年的收儲預案提出收儲價格與去年保持不變仍然是標準級20400元/噸,國家繼續出臺棉花臨時收儲預案,主要是從保護棉農利益、保證紡織企業的用棉需求、綜合考慮內外棉價差這三個角度考慮的,同時能夠讓棉花生產者和使用者對棉價有個比較準確的市場預期。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充分發揮價格對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的激勵作用,按照生產成本加合理利潤的原則,適時啟動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農產品臨時收儲。2013年度繼續執行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是出于保護農民利益和保證紡織企業用棉需要綜合考慮的。
可以設想,如果國家不采取這個政策會出現什么情況?棉花價格會很低,棉農積極性下降而減少棉花種植;紡織企業就會沒有原料,棉花進口需求急增,價格就會大幅上漲,這對紡織企業并不是好事。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保證紡織企業用棉需求,國家出臺了投放儲備棉政策,投放價格為標準級19000元/噸。比20400元低1400塊錢,還要包括保管費、利息等費用,差額由財政進行補貼,并根據企業實際用棉需求給予一定配額,以滿足紡織企業生產需要。
新標準下如何保證收儲質量?
記者:收儲質量按新棉花標準執行,那么如何預見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否有應對辦法?
王建紅:新棉花標準確實跟我國多年來實行的棉花標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新棉花標準是對舊棉花標準的一次顛覆性的改革。
2013年新的臨時收儲政策一經公布,就引起了普遍關注。整個臨時收儲的辦法、質量的要求都要依據新棉花標準。
為保證新棉花標準的順利實施,建立新的貿易結算體系,去年中國棉花協會頒布了國內棉花貿易規則,制定了適應新標準的等級差價。在全國主產棉區,對棉花經營企業、紡織企業進行了推廣和培訓。從實際情況看,目前大家還是比較認同新棉花標準的。棉花質檢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的實施,棉花公檢量的大幅增加,對棉花新標準的順利實施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總的來看,接受新標準的過程比想象中快一些。
{page_break}
臨時收儲政策是否“可持續”?
記者:面對國際市場棉花價格的壓制,這樣的收儲政策是否具有持續性?對棉花產業有何影響?
王建紅:2011年度以來,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在保護農民利益、滿足紡織需要、確保市場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和下年度棉花生產意向看,臨時收儲政策的可持續性面臨很大的挑戰,業內對此普遍憂慮。從收儲數量看,截至今年3月底,國家臨時收儲皮棉達650.6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加上上年度臨時收儲數量,我國儲備棉總量已近1000萬噸,這不僅給儲存保管帶來困難,也給國家財政帶來較大壓力。
從收儲價格看,考慮植棉成本、糧棉比價等因素,收儲價格理應逐年上漲,但業內各方的反映是:棉農不解渴,紡織難承受,流通受擠壓。棉農反映,國家收儲價格提高的幅度遠遠跟不上成本上漲的幅度。2013年度國家臨時收儲價格保持不變,相對于其他農副產品的比較效益仍然較低,明年種棉意向仍是下降趨勢。對棉花流通企業來說,國家在收儲價格中給流通環節預留的加工費用等僅1000元/噸,不足以彌補實際加工費用,流通企業虧損面擴大。紡織企業反映,國家收儲托起了國內市場價格,但內外棉價差擴大了,導致紡紗企業國際競爭力削弱,紡織品出口數量和市場份額下降。從收儲機制看,國家在新棉上市時高價收儲保護棉農利益,收購結束后又低價拋儲滿足紡織需要,流通企業處于兩頭受擠壓、經營無空間的境地,這將不利于維護流通秩序的穩定。
此外,現行收儲定價機制,是執行皮棉臨時收儲價和籽棉收購參考價掛鉤政策,它不同于糧食最低保護價具有直接性、指令性特征,因此對棉農的保護易出現滯后性、間接性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還需研究長效機制,完善現有棉花收儲政策。
供求雙方如何面對收儲政策?
記者:收儲對棉花企業來說是個“利好”消息,棉花加工企業應從哪些方面做好準備?您有何建議和提醒?
王建紅:收儲對棉花加工、經營企業來說,其實不是什么“利好”,因為現在實際上,大部分的棉花被國家收起來了,然后按照低于市場價格投放市場, 這樣一來,除了收儲交儲外,棉花流通企業沒有經營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企業要及時掌握國際國內的行業發展形勢,自己判斷交易的風險;其次,只有把握好棉花新標準,才能更好執行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更好地交儲,所以加工企業應該盡快掌握新的棉花標準。
記者:臨時收儲政策對紡織行業的影響是什么?
王建紅:目前,紡織企業的整個生產和出口都不是很好,畢竟他們受大環境的影響,歐洲也好、美國也罷,需求對他們的影響非常大。但是我們也看到,紡織行業適應得還比較快,整個行業對加工貿易配額的需要量增加了。尤其是今年棉花進口配額的發放,主要傾向于加工貿易,這個比例是遠遠大于以往的。如果紡織企業用的是便宜的進口棉,在有訂單的情況下,可以穩定獲取利潤。從國家角度看,有大量的加工貿易配額的話,對中國市場的影響也不是很大,因為它肯定要出去,不在國內消費,對國內的質量和價格影響不大。
面對這種情況,紡織企業要努力調整產業結構去適應市場。比如可以開辟一些加工貿易渠道,以此來獲取一些訂單,維持生存。雖然紡織工業困難,但相比農民還是要好得多。尤其是種植棉花的農民比種植其他作物的農民還要辛苦,目前國內除了新疆的棉花收播可以實現機器化運作以外,其他地區農民都得靠人力完成。當然,完全讓紡織企業扶持農民也不現實,國家應該制定出穩定長效的政策。國家對紡織企業也實行了一些優惠政策,如19000元/噸的棉花投放儲備價格低于收20400元/噸的收儲價格,已經相當于每噸補貼了1000多元,同時根據企業購買國產棉的數量發放一定的配額。目前形勢下制定出一個面面俱到、讓各行業都滿意的措施不太現實。相信下一年度的宏觀調控政策會比今年的更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