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因何如此落寞?
從外部環境來看,經濟下行、需求不振或是導致百貨零售消費低迷的重要原因。
我國經濟依然是投資驅動、出口拉動型經濟,“三駕馬車”中的內需嚴重不足,而百貨業不幸吃的“需求飯”。國家近來一系列的降息降準等措施,似未收到預期效果。當前,經濟增速持續下滑,通縮風險日趨明顯,百貨業的挑戰或更為嚴峻。
政策因素對百貨業的影響不可小覷。“八不準”、“反四風”等政策出臺,高端消費應聲跌落,大額團購幾乎絕跡,百貨業過去擴銷增收的重要武器——預付卡,發行幾呈直線下滑。
黃金因素是2014年增長乏力的一個重要原因。2013年,受國際金價下跌影響,各地頻現“搶金潮”,當年黃金消費創新高,去年金價雖有反復,但始終未能達到上年的高度,這一塊掉產非常大,成為眾多百貨店銷售增長的最大障礙。
這些都屬不可抗因素。一系列的反腐新政,從長遠來看有利于擠壓百貨業發展的泡沫,有利于整個行業長遠的健康發展。它是百貨業的“試金石”,但不應成為下降的天然借口。
從競爭環境來看,超飽和的同行競爭、新興零售業態的興起、電商的主流化發展趨勢,是百貨業整體疲軟的根本原因。
一是在百貨業“黃金十年”,各大百貨連鎖公司瘋狂地跑馬圈地,開店速度快馬加鞭,致使百貨業整體上供過于求,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然形成。各地的商業發展均無規劃,購物中心、百貨店建設沒有間隔距離的限制。前些年,商業地產的蓬勃發展致實體店數量快速增長,“躺著就把錢賺了”使百貨企業熱衷于外延型擴張而疏于精細化管理,很少有企業探尋經營模式創新變革。快速復制結果就是數量過剩以及“千店一面”的同質化,百貨店品類大同小異,品牌小異大同,逛十家與逛一家幾無區別。當經濟高速增長的“颶風”停止,一切都被打回原形。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的困境是整個行業為當初的“瘋狂”買單,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二是購物中心“大躍進”,奧特萊斯異軍突起,各類專業店、專賣店、便利店星火燎原,造成了嚴重的消費分流。近十年來,我國的購物中心數量增長了10倍以上,2014年底已逼近4000家。期間新開的奧萊店、專業店、特色店難以計數。一定時期,一定區域內,需求總量就那么多,消費增長也是有限的,“分食者”越來越多,切入到百貨業手里的“蛋糕”越來越小。相對于購物中心的龐大體量、豐富業態,相比奧特萊斯的高大上品牌、低廉價格,相較于專業店、便利店的快捷、便利,老腔老調、老氣橫秋的百貨店弱爆了。
三是電商的興起并呈主流化發展,使百貨業有被邊緣化的發展趨勢。去年,我國網絡交易2.81萬億,增長48.7%,占社消品零售總額10.71%,線上滲透率首超1成。與百貨業幾乎停滯的增速相比,電商的競爭實力、經營活力把百貨業甩開了幾條大街。電商不僅搶食了百貨業的蛋糕,還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生活方式,不少年輕人甚至是中老年都熱衷于網上消費。
過去,電商的沖擊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但隨著跨境電商的興起,電商正在快速入侵百貨業的最后堡壘——高端及奢侈品消費。近期,阿里搭建了世界最大的條碼庫,“三八”期間舉辦“碼上生活節”。雖看似搶奪超市的生意,但現在既掃得超市,未來當然也掃得百貨。
時至今日,誰是百貨業的競爭對手?它遠處不在,無時不有,同行業的、不同行業的、線上的、線下的、跨界的、跨境的……百貨企業如果只看到一城一地,緊盯著眼皮底下的幾個同行,就會一葉障目,不見森林;而如果一味地跟隨競爭對手,也會疲于奔命、迷失方向。
從內部環境來看,百貨業經營能力的缺失、服務能力的不足以及無法消化的高成本是行業穩健、持續發展的最大硬傷。
世界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格局、消費方式迥異于以往,但百貨還是那個百貨。雖不能說一成不變,但改變滯后于市場變化,落后于消費方式、消費需求演變,已造成了相當嚴重的供需脫節、錯位。總體上,百貨店依然還是賣東西的“商場”,依然是食利型“二房東”,通道費依然是百貨店的重要收益來源。
現如今,剛性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少,“憑任性”、“看心情”式的消費越來越多,但大多數百貨店既沒有自營的商品、自有品牌,也缺乏餐飲、娛樂、文化、休閑等體驗業態,服務設施、服務水平也滯后于時代發展,在崇尚個性、追求差異化、特色化的時代大潮中,百貨店與越來越多的顧客漸行漸遠。
難以消化的高成本也成為百貨業發展的痛。租金成本有增無減,人力成本快速飆升,苛捐雜稅居高不下,黃金銷售占比很大,但在增值稅、黃金消費稅作用下,幾乎無利可圖。“五險一金”成為難以承受之重,而營銷費用、營運費用、宣傳推廣費用越來越高,對不慣精細化管理的百貨企業來說,成本控制或將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