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京東巨虧背后暗藏三大隱憂
面對巨額虧損的尷尬,京東方面解稱:“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員工股權激勵費用和與騰訊的戰略合作所產生的無形資產攤銷”。如果不考慮對劉強東的股權獎勵支出,京東在2014年的凈利潤增長頗為明顯。京東2014財年凈利潤為3.627億元人民幣(約5850萬美元),較上年的2.239億元人民幣增長62%。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的凈利潤率,在2013和2014財年均為0.3%。
2013年京東虧損5000萬元,當年第四季度還實現了盈利。到了2014年京東出現巨損50億元,乍一看京東的財報非常難看。但京東2014年的財報也并非一無是處。京東去年第四季度全站交易額858億,其中電子和家電產品交易額428億,日用品和其他商品交易額430億,占比達到50.1%。這就意味著,非3C類產品首次占據京東半壁江山。京東轉型全品類電商平臺已初現成功。不過,筆者認為,京東巨虧背后暗藏三大隱憂:
隱憂一:虧了京東,富了劉強東
去年,在京東上市前夕,京東董事會給了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占京東股份4%的期權獎勵。而這筆期權獎勵就攤銷了36億元。京東上市前的招股說明書也顯示,2014年第一季度公司出現了一筆36.70億元的股權補償開支,主要是贈予京東CEO劉強東9378.097萬股限制股。
現在業內傳出兩種不同的聲音,一方面是說京東業務發展迅速,已成為阿里的重量級對手。而另一種則認為,“京東巨虧50億,其中有一大半進了劉強東的腰包”,這也加劇了去年京東去年的虧損額。筆者認為,劉強東拿錢拿的不是時候,應該等扭虧之后再履行這個股權激勵機制,則更有利于京東的發展,現在以這種殺雞取卵方式對廣大投資者也難以交待。
隱憂二:發展第三方平臺,如何保證正品率?
京東的平臺戰略已發生悄然改變。 在2014年全年,京東第三方交易額占比已經達到39%,第四季度達到44%;自營與第三方平臺交易總額分別為1593億元人民幣與1009億元人民幣,增長了70%和217%。盡管如此,劉強東還是表示“京東不會刻意追求商家數量和規模”。
到目前為止,京東的第三方平臺發展到了6萬多個賣家,但是京東電商平臺則更傾向于第三方平臺的發展:其一,京東直營業務毛利潤率只有7%左右,而開放平臺業務毛利潤率高達70%。毛利潤率只有7%的直營業務必然會虧損。解決之道就是增加毛利潤率為70%的開放平臺業務。2014年,京東整體毛利率的上漲,與積極拓展第三方平臺業務不無關聯。其二,京東第三方平臺上的6萬多賣家中,有相當一部分使用京東的配送服務,這當然也是要收取費用的。
現在京東是“自營+開放平臺”的混合模式,但過快發展第三方平臺是存在問題的。 今年1月份,央視就曾曝光包括京東在內的各個電商平臺的正品率情況。根據抽檢情況,京東的正品率為90%。雖然在綜合類電商平臺中,這個數字拔得了頭籌,但仍像一記耳光,狠狠地打了京東的臉。 因為劉強東曾說過,京東從來不賣假貨,否則跟淘寶沒什么兩樣。
筆者認為,隨著京東的戰略重心越來越傾向于第三方平臺,這不免讓人開始擔心,京東該如何杜絕平臺上假貨現象是關鍵。雖然京東對第三方平臺的監管比較嚴格,但是說起來容易,但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沒有哪個電商保證第三方業務的正品率100%。而且,利益方面的博弈也很激烈。但愿京東不會因為第三方平臺的高利潤率,砸了自己的招牌。
隱憂三:微信入口并非是京東的神器
去年3月,京東之所以與騰訊牽手,是因為騰訊承諾向京東提供微信入口。從訂單量上來看,2014年京東第四季度移動訂單占比由Q3的29.6%攀升至36%,同比增幅達到了372%。按京東方面說法,2014年第四季度,京東在微信和手機QQ購物入口的用戶體驗和訂單轉化率進一步得到提升。這兩個社交網絡渠道2014年第四季度的日平均交易總額超過第三季度水平的兩倍。不過京東在開拓移動電商領域支出非常巨大,否則京東也不會將巨虧歸咎于與騰訊的合作了。
筆者認為,京東與騰訊合作存在著幾大問題:一、微信先天的基因是社交平臺,而將電商引入微信平臺,效果很難達到雙方滿意的預期。二、騰訊把京東放在與微信“朋友圈”并列的二級應用上,這意味著京東并不是騰訊唯一的戰略合作伙伴,騰訊隨時可以再添加新人進來。三、騰訊有自己的拍拍和易迅電商平臺,要做成功自己早發財去了,只是想讓京東先來試試看,然后再摸索出更好的移動電商經營模式。所以兩家同床異夢,京東未來在移動電商領域的發展效果可能遠不及PC端。
我們從京東一邊業績高增長,一邊巨虧的情況來看,京東目前存在著三大隱憂,一方面,在企業長年虧損的情況下,劉強東再拿36億元,這就拿得有點名不符實。如果企業高管都以這種方式殺雞取卵,那么肯定對企業發展不利。另一方面京東戰略重心向第三方平臺轉化,而第三方平臺帶給京東的將是售賣假貨將無法避免,企業招牌與利潤必須要有取舍。更關鍵的是,將大把資金砸向移動電商領域,目前來看,還是受到騰訊的制約,如果騰訊不與京東同床異夢,那么京東的移動電商發展之路,將會比較坎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