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雙重標準”何時結?
提到奢侈品,人們總會聯想到"高富帥"、"白富美"等詞匯。靠著這些不差錢的人群,少數奢侈品巨頭一直盤踞在生態鏈的頂端,毛利率之高也令其他行業艷羨不已。然而,隨著對外交流越來越便捷,信息越來越透明,有一個現象不能不讓人注意:很多時候,國人不得不比歐美人花更高的價格來購買同樣的產品。
國內奢侈品遠比海外貴的問題此前一直存在
據此前商務部的調查,手表、箱包、服裝等20種品牌高檔消費品的價格,內地市場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國高51%,比法國高72%。外經貿大學奢侈品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發現,中國市場的高級腕表國內外價差達100%-350%,珠寶產品的價差為20%-80%,箱包皮具價差在30%左右,而化妝品的價差在40%-120%,最高甚至達到188.5%。
這樣的加價現象不光存在于奢侈品中,就算一般的產品,如VEROMODA、GUESS、Adidas、NIKE等品牌,都在海外市場與中國市場方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價格差異。
在美國,成人款的運動鞋一般都在80至120美元的價格區間上,折合成人民幣大約是550至800多元,這比中國Adidas或者NIKE的專賣店要便宜一至二成左右。
總而言之,加價的幅度是與品牌的受眾程度成正比的。一款謳歌MDX的頂配在美國和奧迪Q7的頂配差價只在不到兩萬美元;但是在中國,這個微小的差距卻變成了60萬元。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適用于服裝市場,受眾程度高的品牌不管賣多高的價錢都阻擋不了消費者購買的熱情;同時,消費者的追捧也給廠商提供了加價的空間。最好的例子莫過于愛馬仕的鉑金包,在全中國的專賣店都很少見,以至于其加價50%以上出售都看起來是合理的.
世界奢侈品協會發布中國消費者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奢侈品牌對中國消費者給予和歐洲等地區雙重標準的服務,在時尚大牌的投訴量榜單上,普拉達、香奈兒、路易威登分別位居前三位。
當前國內奢侈品售后服務缺乏的現狀,讓國內消費者大嘆“傷不起”。據有關消費者反映,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買回來的國際大品牌商品,遇到皮包清洗、配扣丟失、皮帶裂痕、金屬變色等小問題出現時,在國內的一些“大牌”品牌店無法解決。
不少消費者質疑,國際大牌們對中國消費者實行“雙重標準”。據悉,很多國際知名奢侈品牌在其他國外市場,大多依靠門店來解決所有售后服務問題。在歐洲,奢侈品牌對消費者的投訴,大多都會及時解決,消費者到店內可享受到無需發票“隨到隨修”服務,然而在國內連基本的清潔、“小修小補”都無法提供。
“投訴處理不及時”、“維修時間過長”、“維修價格過于高昂”等,成了歐洲奢侈品牌在華服務為消費者所詬病的“特色”。
有關報告顯示,唯獨在全球最具消費力的中國市場,奢侈品牌的表現并沒有得到消費者充分的滿意度,同一個奢侈品牌每年在華的售后投訴者平均要比歐洲多出65%以上。
據世界奢侈品協會分析,在華銷售的奢侈品售后服務缺失,主要原因是:中國商業市場拓展成本低,國際“大牌”們急于在華擴張、快速開店,而疏于對銷售服務團隊的培訓和管理;同時,中國消費者大多不在乎品牌文化、更重視商標本身,這也使這些品牌企業不再重視售前文化溝通。
也有專家分析認為,這些大品牌本身有市場霸權思想,總覺得發展中國家是低層次的,認為能忽悠就忽悠。其次,法制不完善,中國保護消費者的法規不完善,保護市場,保護消費者能力不足,當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時,沒有完整的法規保護他們。
世界奢侈品協會則認為,國際奢侈品牌的全球門店應該統一其售后服務,而不能因購買地的不同而實行雙重標準、區別對待。
小編認為,奢侈品之所以被稱之為奢侈品,一定有其他普通品牌不能企及的方面,而且在服務、口碑方面更是應該遠超其他品牌,不過,一些歐洲大牌的“雙重標準”戰略真的是讓中國市場的消費者“心寒”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