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對手會計的運用及方法
邁克爾·波特(MichaelPorter)在著名的《競爭優勢》一書中指出:現有競爭者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是影響產業盈利能力的重要力量之一,通常由下列因素決定:產業增長、固定成本的高低、周期性生產過剩、產品差異、商標專有、轉換成本、集中與平衡、信息的復雜性、競爭者的多樣性、公司風險和退出壁壘等。行業競爭越激烈,競爭者對企業的影響越大,企業就越應注重對競爭對手的分析。由于企業在競爭中獲勝的決定因素是競爭優勢——一種相對于競爭對手的最終產品和市場的市場先行力量和價值的增值,因而競爭對手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比較,確定外部存在的機會和威脅,并根據自身資源,確定優勢和劣勢,從而最大限度地改進和完善本企業的“價值鏈”,保持相對競爭優勢,特別是相對成本優勢。獲取競爭者成本資源和成本結構的信息,可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1、拆卸分析法(Tear-downAnalysis)
拆卸分析又稱反向設計(reverseengineering),是通過評價競爭對手產品以明確自身產品改進可能性的方法。拆卸過程一般請相關的技術專家參與,將競爭對手的產品分解為零部件,以明確產品的功能、設計,同時推斷產品的生產過程。拆卸分析的重點是進行基準測試,即將自身的試驗性產品設計方案與推測的競爭對手產品設計方案進行比較分析。綜上所述,拆卸分析實質上是分解與整合的有機結合,通過逆向拆分了解產品的性能、成本及生產工序,在此基礎上順向整合出整體方案,并運用比較法,使企業明確自身產品的不足和優勢,在產品設計中揚長避短,以求降低制造成本,在競爭中取得相對成本優勢。
2、價值鏈分析(valuechainanalysis)
價值鏈的概念是波特于1985年首次提出的,他認為,每個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生產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作業)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示。競爭對手會計則是利用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為本企業重新設計價值鏈提供參照系,力求進一步優化價值鏈,即消除所有“不增加價值的作業”,同時對“可增加價值的作業”盡可能提高運作效率,減少資源占用與消耗,從而降低成本,取得競爭優勢。
利用價值鏈工具估計競爭者成本信息時,
首先應識別和描述競爭者的價值鏈,確定價值鏈的具體價值活動構成;
其次,確定競爭者在各項價值活動上的成本分布,及占總成本的比例和增長趨勢;
繼而,標識出成本的主要成分和那些占有較小比例而增長速度較快、最終可能改變成本結構的價值活動;
最后,通過本企業與競爭者之間的價值鏈比較,挖掘出可降低價值活動成本的信息、機會和方法。
利用價值鏈工具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了解競爭者的成本狀況,但是由于現行信息體系主要不是基于作業基礎的,因而在實踐中缺乏直接的信息來源,數據搜集是較為困難的。企業可通過上文提及的各種信息搜集途徑,并借助適當的估計和判斷,勾勒出競爭者價值鏈的概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