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才”、“材”變為“財”
企業原因有二:一是企業系統功能和資源還不能使人才很好地發揮才能;二是企業文化與人才習慣的文化不融合,就像李逵跳進了水里無論如何也揮不出三板斧的威力來。人才自身的原因有二:一是人才的個性比較突出,高度自戀,自我崇拜和欣賞,長時間不能有效融入企業組織當中;二是人才的心智缺陷問題,盡管有才,但不舍得把自己的才華貢獻給企業組織。這種自私而不懂分享,只顧索取而不奉獻,視自己的本事為寶貝的人注定是一個人才,而不會是人財。一般情況下,他們一生當中是一事無成的。
大凡人才都有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如何讓懷才者能夠把“才”轉化為“財”?企業應該盡量為人才創造發揮才華的機制和環境。如果是人才高度自戀,那么應該多做溝通和感化工作,讓人才的心落地。如果是人才個人心智缺陷問題,高度自私,那么請不要為這類人才浪費時間,趁早請其走人。
人材只是有基礎素質,但才能還沒有露出來,需要有時間和實踐的過程。比如:跨行業跳槽者,無論是專業技術人才、專業管理人才和系統的管理人才,可能由于兩個行業的差異,原有的才能失去了用武之地,原來的“才”被戴上了枷鎖,“才”加上了木字旁,需要一段時間熟悉和了解過程,才能消化“木”字旁,才能轉化為真正的才能,才能談得上轉化為人財。另一種是有專業的基礎知識,沒有專業能力,比如: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等都是屬于人材。這些人要想給企業帶來效益,首先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業技能訓練和文化的培養,把“木”字旁去掉,先變成人才,再通過企業的機制系統發揮作用,為企業帶來財富。
人材首先變成人才,然后再轉化人財,但其中必然有時間的成本和轉換不成的風險。究竟這個過程需要多長時間,沒有一定之規,是由人的組織屬性和內心的和諧程度決定的。
人物有高于普通人才的能力和能量,能解決企業的危機問題和重大問題,能給企業帶來戰略性的突破。人物就是要創造奇跡的,就是要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現實。
企業在正常情況下,人物沒有用武之地;只有在非常情況下,人物才能發揮作用。所以企業一般不需要人物,也沒必要養人物,因為養不起,也養不住。
企業常態情況下如果說有人物存在,那只能有一個,這個人物就是老板。假若經理人也是人物,那會導致雙雄紛爭,權力核心多元化,把企業帶向危險的邊緣。如果經理人的能量高于老板,必然結果是功高蓋主,企業結構失衡。通常情況下,很職業的經理人會悲壯離場;不職業的經理人,會給企業帶來災難性后果。
所以說,人物都是在比較中相對而言的。
而且所有的人物,無論本事多大,都不可能是全能冠軍。所以企業不能迷信人物,人物不可能解決企業所有的問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