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哲:我國紡織服裝業仍處于供應鏈低端(二)
一個合作:積極與客戶聯袂
在傳統的紡織服裝供應鏈上,制造商和品牌商的合作模式是———由制造商來滿足品牌商的需求。這種合作模式下,制造商只能是被動接受品牌商的要求。“我們要做出改變,優化供應鏈,從被動的接受規格,成為規格的協同制定者。”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表示(旭榮集團是橫跨織染、成衣的大型跨國紡織集團,同時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特許生產商)。
據黃冠華介紹,旭榮創造了一個系統,用這個系統來顛覆以前品牌的運作模式,被稱為“客制化的協同開發”。舉個例子來說,旭榮把這個系統提供給品牌商,他只要在這個系統里輸入比如“低調、奢華、80年代”類似的關鍵詞,按確定后出來的就是產品規格。“這種協同開發模式的一個好處在于,品牌方的設計師在制定他所要的東西的時候,旭榮下游的制造商已經提前介入了他的開發了。即,不是等到品牌討論完后旭榮才被動接受他們定的規格,而是品牌在有了想法之初,旭榮就已經介入了。接下來所有的開發旭榮都同步進行,比如,旭榮可以參加品牌商的企劃會議,也能夠主動給對方提供意見。這種產品開發模式讓旭榮掌握了主動權,而不僅僅是賣面料,旭榮賣的是趨勢、服務。”這樣的模式旭榮叫做VFM,即Value(價值)、Fashion(時尚)、Manufacture(制造),是價值型的流行營銷服務。
同時,借助該系統,旭榮提供了一個數位化的展示空間。旭榮將數十年開發的數十萬種面料“e”化到網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資料庫。而每一位設計師既可以在上面建立屬于自己的個人樣品室,也可以搜索自己需要的面料,系統則會自動記錄設計師的搜尋軌跡,依據他們的需求提供給他想要的東西。“用這種方式,我們創造了一個大平臺,讓供應商下游的品牌、中間的制造商等融合進來,大家都在這個平臺里一起做事,避免了殺價、搶訂單,甚至規格改定等一些制作問題的協調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完成。同時,我們的服務時間節省了一半。”黃冠華說。
這種與客戶聯盟的方式,得到了吳江福華織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清島的贊同。據施清島介紹,福華的產業鏈條上,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客戶聯盟。福華與上下游的大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并建立了數千家供應商數據庫,對供應商進行管理,定期對供應商進行評級,結合實施聯合采購等方式確保供應鏈質量。內外供應商分為原料、坯布、設備、零件、輔料、服務管理,對每類供應商建立技術評估標準,分別對他們進行評估,尋找強項供應商。據了解,福華目前已與2000家供應商建立了合作關系。
另據介紹,福華還不斷完善客戶檔案,并對大客戶、重點客戶、品牌客戶等進行專門歸檔;不斷改進客戶的信用評估、合同評估、價值評估、風險評估的方式,降低商業風險。根據訂單量、合作時間、信譽度等對企業實行信用評價,將結果分為A、B、C三類,其信譽高、訂單量大、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公司劃為A類,納入福華下游產業大客戶聯盟,并對此類客戶的訂單實行綠色通道。
一個決心:打造綠色供應鏈
在綠色文明意識指導下,歐美國家率先提出了“綠色服裝”的設計理念,來推進紡織服裝行業的綠色環保,其內容可以涵蓋服裝生產、消費行為的方方面面,即該行業的綠色環保行為應該滲透于整個產業鏈條中,而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
就我國紡織工業來看,在傳統工藝中的“紡紗-織造-染整”,其生產過程使用的氧化劑、催化劑、阻燃劑、去污劑等化學物質,印染過程中使用染料、甲醛和鹵化物載體及重金屬等,都會殘留在紡織品上,成衣后期整形步驟還會用到含有甲醛的樹脂等……紡織服裝的生產環節仍然是污染較重、耗能較大的行業。
在消費環節,消費者能否形成“一衣多搭”的理念,增加每件衣服的使用率,真正做到綠色消費,百貨商場是否切實做到節能減排等等……這些都將是打造紡織服裝綠色供應鏈條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向記者表示:“對于紡織服裝的綠色供應鏈,我有一個更明確的概念叫‘碳中和’。我們在所有制造的過程中,要盡量采取手段‘中和’排出的二氧化碳,這才是一個負責任的供應鏈。而在我們的VFM大平臺中,由于能在統一的平臺上處理事務,就可以減少差旅,也就減少了碳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從紡織服裝業的發展來看,依靠低廉勞動力等形成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將逐步削弱,甚至不復存在;而環保,資源,土地等制約因素卻將越來越突出。孫瑞哲亦表示,資源對于紡織服裝行業來說是一個嚴肅而現實的問題。“我們預計到2040年,全球的紡織纖維需求總量將突破1億噸,而去年全世界的纖維消費總量是不到7100萬噸。不過問題在于,可供纖維的資源增長是有限的,目前中國棉花種植面積占整個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為3.9%;而化纖生產原料90%以上來源于石油,中國對于原油、化纖單體進口依賴在短期內難以改變。行業發展基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理念,‘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是其在資源方面要考慮的。”
聲音
探討和推動紡織服裝產業鏈的創新工作,有利于優化和重組產業鏈各環節,提升紡織服裝業的綜合實力。打造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鏈的全新優勢,有利于指導行業結構調整、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
———工業與信息化部消費品司司長張莉
加強供應鏈的管理,構建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紡織服裝供應鏈,是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的重要措施,也是推進我國紡織工業由大到強的有利保障。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王天凱
過去,我們的品牌是抓住了市場發展的機遇,在渠道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下一步應該從整個供應鏈管理,也就是在信息化、質量、色彩、社會責任等方面進行更多的努力。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
是否能夠成功管理供應鏈是未來決定勝負的關鍵。制造服務化,服務數據化,信息系統化是未來供應鏈變化的關鍵。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