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鞋企沖擊本地品牌 鞋企7年少了1000家
作為“中國鞋都”,我市鞋企高峰時曾達到4000多家,但眼下數量下降為3035家。從當初的火爆一時到如今相對寂寞,溫州鞋業洗牌原因何在?
外地鞋企搶占溫州份額
在武漢經營皮鞋批發的溫商朱建彬,輾轉于廣州、泉州、成都等地考察市場時,感覺到外地同行們到溫州看樣下單少了,而去河北、河南、湖南等地拿貨多了,因為同樣的低端鞋,這些地方的一雙鞋要比溫州低8元左右。
近兩年來,河北、河南等內地的制鞋業迅速崛起,以人工、水電、廠房等成本較低的優勢,搶占了大量中低端鞋類市場份額,溫州中低端鞋受到明顯沖擊。“這種現象令人擔憂,甚至可能危及‘中國鞋都’的地位。”有著十幾年皮鞋批發經歷的朱建彬無不感慨。
同樣在我市規模最大的實體鞋批發市場??溫州鞋城,記者采訪了解,原本是溫州鞋一統天下的格局已成溫州、福建、廣東三分天下。部分經營戶從以前兼營廣東和福建鞋變成專營廣東鞋和福建鞋,行業內原先流行的“廣州鞋領導潮流,溫州鞋主導市場”的圖景日益受到無情的挑戰。
“廣東鞋的價格不比溫州高多少,特別是今年流行的帆布鞋,款式是很多溫州鞋不能比擬的。”鞋城二樓經營休閑鞋一位女工作人員說道。記者在鞋城轉了一圈發現,不少攤位人去樓空,成為倉庫,熱鬧場景已不如前些年,有經營戶則透露,鞋城近年溫州本地鞋所占比例比以前少了許多。
批發商的說法以及鞋城見聞從側面反映了眼下溫州皮鞋的現狀。事實上,溫州制鞋企業數量這幾年持續萎縮,2003年時,全行業有4000多家一定規模的鞋企,而到今年,這個數字變成了3035家,7年間“蒸發”了1000余家。
成本上揚不堪重負
是什么讓溫州中小鞋企逐年“蒸發”?
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利潤空間被進一步擠壓,加上前年的金融危機,使資金鏈本來脆弱的中小鞋業舉步維艱。2008年,市經貿委曾對31個工業強鎮和開發區15521家中小企業進行統計調查,結果顯示,停工半停工和倒閉的企業占調查總數8.1%,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鞋企。
土地制約和人工等成本持續上升,一些鞋企轉戰四川、湖北及鄰近的臺州、麗水等地,有些甚至搬到國外。同時,與制鞋配套的制革企業外遷較多、物流運輸成本增加,也削弱了本地中低端鞋企的競爭力。
同質競爭太厲害也使一些企業求變。市鞋革行業協會透露,同處溫州,市場上最新款式很快被模仿,同行間基本沒秘密可言,不少企業因此遠走他鄉另辟天地。
近年來頻發的灰色清關、反傾銷等貿易壁壘也是原因。溫州鞋有相當部分依賴于出口,今年1至9月,鞋類占全市出口總額26%,占全省鞋類出口的62%,是個名副其實的皮鞋出口大市,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為了避開貿易壁壘,干脆將加工廠搬到異國他鄉,把“溫州制造”升級成了“世界制造”。
轉型升級說來容易做來難
記者在采訪中,聽到最多的是“生意越來越難做了”;鞋企老板沒人不想做大做強,但真正付諸實施還是有點難。
在中低端鞋廠較多的婁橋和雙嶼,德惠爾鞋業公司一名馬姓經理告訴記者,他們擁有六七套磨具,3條流水線,70多個工人,年產值達2000萬元。目前一套磨具6萬元左右,流水線一條80萬元左右。按現在行業平均8%利潤算,如果走中高端,光設備更新的成本就需翻番,超過鞋廠一年的凈利潤。
設計研發一直是我市中小鞋企的軟肋,一旦款式不對,極易賠光老本。這也是很多鞋企業明知危險,但仍一窩蜂上馬好賣款式的根本原因。“蒼南一個做中高端鞋的企業,由于開版設計沒做好,加上管理也有問題,兩年就倒閉了。”馬經理說,做大做強當然有誘惑,但大多中小企業只能穩打穩扎,因為實在“輸不起”。
種種不確定的高風險讓中小企業主轉型升級的積極性不高。龍灣區狀元一名鞋廠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一年做八九十萬雙鞋子發給各地經銷商,再多就賣不出去了,這種“小富即安”的思想,存在于不少其他小廠。
盡管受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溫州鞋已不如前幾年風光,但溫州鞋仍有它的市場與口碑。一位在溫州鞋城采購的重慶商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溫州皮鞋設計還是有獨到之處的,而且溫州鞋革產業鏈非常完善,只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溫州鞋并不會走下坡路。而另一位來自河南批發商則表示,他和不少同行還是很喜歡和溫州鞋老板打交道,因為他們“經歷豐富、守信而不失義氣”。洗牌未必是件壞事情
“鞋業是溫州老牌產業,即使沒有外部因素,也會自我洗牌。”業內人士表示,一直來,溫州鞋業的市場競爭就相當激烈。經過多年角逐,溫州鞋業整體呈現出了“1+N”的格局。
這個“1”指的是康奈、奧康、紅蜻蜓等已完成品牌建設、集團軍,“N”指的是那些生產能力不弱、但處于貼牌加工的中小鞋企,他們很多成了第一集團軍的“加工廠”。據了解,我市一些牛氣的“1”,后邊相關的“N”甚至有數十家。這些“1”集中力量打造品牌、研發附加值的產品,而將加工環節更多地外包。這種強弱聯合的方式不僅使很多中小企業發揮了優勢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同時也令一些大品牌脫穎而出。
“從這個角度看,溫州鞋企在競爭中合作,總體仍是健康的。”市鞋革協會秘書長謝榕芳分析,中小企業減少的趨勢仍會持續,未來會有更多中小企業重組并進入大企業的產業鏈,這是適者生存的市場法則使然,從這個意義上說,溫州鞋企銳減并不是件壞事。
記者觀察:
哥還是那個哥
江湖已不是那個江湖
頂峰時期大小鞋企4000多家,七年多來銳減1000多家,而真正具規模的不過30來家。可以肯定的是,溫州未來的鞋業仍會繼續洗牌。
縱觀我市鞋業大佬成功之路,無不斥巨資搞研發,引進國外先進制造工藝,憑借雄厚的資金建立自己的營銷網絡,開設專賣店塑造品牌,最終成全江湖地位。
但這樣的成功之路已不太適合眼下的中小企業,因為現在早已沒有了當年這些大佬們創業發展時的環境。用句時髦的話,就是“哥還是那個哥,但江湖已不是那個江湖”。當時制鞋業全國剛起步,競爭少,市場處于賣方市場,只要有好的質量和款式,很容易占領市場。而如今產能過剩,各地制鞋業風生水起,大家比的是品牌、資金和強大的營銷網絡,這些,恰恰都是中小企業的軟肋。
中小企業面臨的尷尬,和城市白領似乎有幾分相似,辛辛苦苦,日子無憂,但離“富貴”都有一層捅不破的窗戶紙。白領們如果不能自立門戶,那就低頭安心為BOSS做事吧;而中小企業最為現實的似乎也是擠入到著名大品牌供應鏈中,這樣除了有訂單保障外,利潤也不錯,所謂好風憑借力,在產業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依然可能做成行業的領頭雁,依然過得上滋潤日子。
只是,這樣的日子,中小企業的BOSS們,是否心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